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寓陈杂诗十首·其七》
《寓陈杂诗十首·其七》全文
宋 / 张耒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疲马龁故草,闭门苔藓深。

閒坊居人少,秋日疏槐阴。

境寂心亦閒,萧然散巾襟。

静中有深趣,因见至人心。

谷神古不死,兹理良可寻。

无令儿辈觉,一抚无弦琴。

(0)
注释
疲马:疲惫的马。
龁:啃食。
苔藓:青苔。
深:深厚。
閒坊:闲静的街坊。
疏槐阴:稀疏的槐树影子。
境寂:环境宁静。
心亦閒:内心悠闲。
萧然:散漫的样子。
散巾襟:解开衣带。
至人心:至诚的人性。
谷神:古老的山谷之神。
兹理:这样的道理。
良可寻:值得寻找。
儿辈:孩子们。
无弦琴:无弦的琴。
翻译
疲惫的马在啃食旧草,门户紧闭,青苔蔓延深深。
闲静的街坊住人稀少,秋日阳光透过稀疏的槐树投下斑驳光影。
环境宁静,内心也悠闲,我独自散漫,解开衣带任其飘然。
静谧中蕴含深远的趣味,从中窥见了至诚的人性。
古老的山谷之神永生不灭,这样的道理值得我们探寻。
别让孩子们察觉,我轻轻抚弄那张无弦的琴。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心境宁静的生活状态。开篇“疲马龁故草,闭门苔藓深”两句,通过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诗人隐居的环境:一匹疲惫的马在啃食着曾经熟悉的地方,而家门因久未打理而被青苔覆盖,透露出一段时间的流逝和孤寂。接着“閒坊居人少,秋日疏槐阴”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宁静与孤独感。诗人居住在一个几乎无人的小巷子里,而秋天的阳光透过稀疏的槐树叶片投下斑驳的影子,营造出一种淡远而深长的氛围。

“境寂心亦閒,萧然散巾襟”表达了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所体验到的内心世界。外界虽寂静,但诗人的心灵同样感到宁静和闲适。在这种境遇中,他的精神得以释放,就像风中的衣襟随意飘散一样自然。

“静中有深趣,因见至人心”则指出,在这宁静之中,蕴含着深远的乐趣,这种乐趣只有达到最高境界的人才能体会得到。而“谷神古不死,兹理良可寻”一句,则像是诗人在对话或思考生命与宇宙的永恒主题,似乎在探索一种超越凡尘、接近自然之神的哲思。

最后,“无令儿辈觉,一抚无弦琴”则是一种希望,不愿让世间喧嚣干扰这宁静的心灵世界。即使是对子孙后代的期望,也只希望他们能感知到这种超然物外的情怀。而那把无弦的琴,象征着一种内心深处的和谐与平静,即便没有外在的乐声,也已足够诗人自得其乐。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宁静生活状态的描绘,以及对生命哲思的探讨,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追求心灵深处和谐与永恒的追求。

作者介绍
张耒

张耒
朝代:宋   字:文潜   号:柯山   籍贯: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   生辰:1054—1114年

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生于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殁于政和四年(1114年),享年六十一岁。他是宋神宗熙宁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哲宗绍圣初,以直龙阁知润州。宋徽宗初,召为太常少卿。苏门四学士之一。“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中辞世最晚而受唐音影响最深的作家。
猜你喜欢

更漏子

秋水平,黄叶晚,落日渡头云散。

抬朱箔,挂金钩,暮潮人倚楼。

欢娱地,思前事,歌罢不胜沉醉。

消息远,梦魂狂,酒醒空断肠。

(0)

送阎校书之越

南入剡中路,草云应转微。

湖边好花照,山口细泉飞。

此地饶古迹,世人多忘归。

经年松雪在,永日世情稀。

芸阁应相望,芳时不可违。

(0)

端居感怀

沈沈积素抱,婉婉属之子。

永日独无言,忽惊振衣起。

方如在帏室,复悟永终已。

稚子伤恩绝,盛时若流水。

暄凉同寡趣,朗晦俱无理。

寂性常喻人,滞情今在己。

空房欲云暮,巢燕亦来止。

夏木遽成阴,绿苔谁复履。

感至竟何方,幽独长如此。

(0)

善福精舍秋夜迟诸君

广庭独闲步,夜色方湛然。

丹阁已排云,皓月更高悬。

繁露降秋节,苍林郁芊芊。

仰观天气凉,高咏古人篇。

抚己亮无庸,结交赖群贤。

属予翘思时,方子中夜眠。

相去隔城阙,佳期屡徂迁。

如何日夕待,见月三四圆。

(0)

烟际钟

隐隐起何处,迢迢送落晖。

苍茫随思远,萧散逐烟微。

秋野寂云晦,望山僧独归。

(0)

荅长安丞裴说

出身忝时士,于世本无机。

爰以林壑趣,遂成顽钝姿。

临流意已凄,采菊露未稀。

举头见秋山,万事都若遗。

独践幽人踪,邈将亲友违。

髦士佐京邑,怀念枉贞词。

久雨积幽抱,清樽宴良知。

从容操剧务,文翰方见推。

安能戢羽翼,顾此林栖时。

(0)
诗词分类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诗人
陈鸿寿 本寂 王之涣 滕宗谅 道济 丁敬 包拯 范晔 屈复 洪升 慧远 丁日昌 钱俶 徐淑 萧泰来 张志和 神秀 薛昭蕴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