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亭一目尽天涯,俯瞰烟村八九家。
翠壁何年悬布水,绿阴经雨堕危花。
杖藜徙倚凝春望,觅句淹留到晚衙。
珍重诗翁莫相恼,枯肠搅断鬓丝华。
孤亭一目尽天涯,俯瞰烟村八九家。
翠壁何年悬布水,绿阴经雨堕危花。
杖藜徙倚凝春望,觅句淹留到晚衙。
珍重诗翁莫相恼,枯肠搅断鬓丝华。
此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远的山林景象。首句“孤亭一目尽天涯”,以孤亭为视角,将读者的视线引向无边的远方,营造出一种开阔而孤独的意境。接着“俯瞰烟村八九家”,通过俯视的角度,展现了下方村落的宁静与渺小,与孤亭形成对比,更显其孤独。
“翠壁何年悬布水,绿阴经雨堕危花”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山壁的苍翠与雨水过后花朵的凋零,既有时间的悠长感,也蕴含着自然界的生生不息。诗人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了对自然美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
“杖藜徙倚凝春望,觅句淹留到晚衙”则表现了诗人在自然美景中流连忘返的情态,以及对诗歌创作的执着追求。他不仅在欣赏自然,也在寻找灵感,甚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最后,“珍重诗翁莫相恼,枯肠搅断鬓丝华”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创作状态的自嘲与对诗歌艺术的深情。他以“枯肠”形容创作的艰辛,以“鬓丝华”象征岁月的流逝,既体现了对诗歌创作的热爱,也流露出一丝无奈与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个人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和艺术的独到见解,以及在追求艺术道路上的执着与坚韧。
忆昨游中林,鸟鸣兰蕙芳。
重来岂云久,草木倏已黄。
乙鸟始辞去,群鸿复南翔。
天道有代谢,人生安得常。
促促不我留,譬如石火光。
红颜日以瘁,玄发日以霜。
载念泉下人,宁不增悲伤。
聆我短歌行,歌短意则长。
昔闻两溪水色异,苕清霅浑犹渭泾。
又闻发源自天目,悬高坠峻如建瓴。
日夜滚滚流不止,尽过白蘋红蓼汀。
流入太湖不复辨,挹之但闻鱼鳖腥。
堪笑人生亦如此,百年汲汲劳其形。
到头富贵亦何用,一卧泉下无由醒。
争似渔翁扁舟独往最脱洒,七十二峰相对长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