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木山引水二首·其二》
《木山引水二首·其二》全文
宋 / 苏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檐下枯槎拂荻梢,山川迤逦费公瓢。

幽泉细细流岩鼻,盆水瀰瀰涨海潮。

但爱坚如湖上石,谁怜收自灶中焦。

苍崖寒溜须佳荫,尚少冬青石茧苗。

(0)
注释
檐下:屋檐。
枯槎:枯树枝。
荻梢:荻草尖端。
迤逦:连绵起伏。
幽泉:清幽的泉水。
岩鼻:岩石缝隙。
盆水:盆中的水。
瀰瀰:形容水势盛大。
坚如湖上石:坚硬如湖边的石头。
灶中焦:来自灶火中的焦黑。
苍崖:青色的悬崖。
寒溜:寒冷的水流。
佳荫:好的遮荫。
冬青石茧苗:冬青树的幼苗。
翻译
屋檐下的枯树枝触碰着荻草尖端,连绵起伏的山川消耗了您的饮水瓢。
清幽的泉水缓缓流过岩石缝隙,盆中的水像海潮般上涨。
我只欣赏它如湖边石头般的坚硬,又有谁能怜惜它曾来自灶火中的焦黑。
青色的悬崖上,寒冷的水流需要好的遮荫,但还缺少冬青树的幼苗生长。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木山引水二首(其二)》。诗人通过描绘檐下枯槎与荻梢相触,山川蜿蜒映衬着取水的艰辛,形象地展现了引水工程的场景。"幽泉细细流岩鼻"写出了泉水从岩石缝隙中缓缓流出的细致画面,而"盆水瀰瀰涨海潮"则运用夸张手法,形容盆中的水仿佛涨起了海潮,表现了水量的充沛。

诗人接着表达了对水源坚韧品质的喜爱,如同湖上石头般坚硬,即使来自灶火中的焦炭也值得珍惜。然而,他遗憾地指出,尽管有好泉源,但缺少的是能遮荫的苍崖和冬青石茧苗,暗示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山水为背景,寓含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对资源利用的深思,体现了古代文人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作者介绍
苏辙

苏辙
朝代:宋   字:子由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生辰:1039—1112年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
猜你喜欢

与沈十九拾遗同游栖霞寺上方于亮上人院会宿二首·其一

摄山标胜绝,暇日谐想瞩。

萦纡松路深,缭绕云岩曲。

重楼回树杪,古像凿山腹。

人远水木清,地深兰桂馥。

层台耸金碧,绝顶摩净绿。

下界诚可悲,南朝纷在目。

焚香入古殿,待月出深竹。

稍觉天籁清,自伤人世促。

宗雷此相遇,偃放从所欲。

清论松枝低,闲吟茗花熟。

一生如土梗,万虑相桎梏。

永愿事潜师,穷年此栖宿。

(0)

赠文敬太子挽歌词二首·其二

铜壶晓漏初,羽翣拥涂车。

方外留鸿宝,人间得善书。

清笳悲画绶,朱邸散长裾。

还似缑山驾,飘飘向碧虚。

(0)

送裴秀才贡举

儒衣风貌清,去抵汉公卿。

宾贡年犹少,篇章艺已成。

临流惜暮景,话别起乡情。

离酌不辞醉,西江春草生。

(0)

送湖南李侍御赴本使赋采菱亭诗

旧俗采菱处,津亭风景和。

沅江收暮霭,楚女发清歌。

曲岸萦湘叶,荒阶上白波。

兰桡向莲府,一为枉帆过。

(0)

奉和史馆张阁老以许陈二阁长爱弟俱为尚书郎伯仲同时列在南北省会于左掖因而有咏

伯仲尽时贤,平舆与颍川。

桂枝尝遍折,棣萼更相鲜。

丹地晨趋并,黄扉夕拜联。

岂如分侍从,来就凤池边。

(0)

初秋月夜中书宿直因呈杨阁老

欹枕直庐暇,风蝉迎早秋。

沈沈玉堂夕,皎皎金波流。

对掌喜新命,分曹谐旧游。

相思玩华彩,因感庾公楼。

(0)
诗词分类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诗人
吕志伊 田桐 谭泽闿 翁文灏 陈从周 余菊庵 黄绮 陈仁德 邓潜 冯振 林庚白 姚鹓雏 王季思 罗锦堂 吴玉如 常燕生 邵祖平 陈以鸿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