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抺林峦雾霭迷,秣陵句曲竞东西。
峭桥雨滑酸驴石,毁寺堂虚卧象泥。
翠上染帷胎秫腻,绿纷垂线弱杨齐。
与人指点茅君路,望裹皈依先杖藜。
一抺林峦雾霭迷,秣陵句曲竞东西。
峭桥雨滑酸驴石,毁寺堂虚卧象泥。
翠上染帷胎秫腻,绿纷垂线弱杨齐。
与人指点茅君路,望裹皈依先杖藜。
这首诗描绘了句容道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充满了浓厚的江南特色。首联“一抹林峦雾霭迷,秣陵句曲竞东西”,以轻柔的笔触勾勒出山峦在雾气中若隐若现的朦胧美,同时点出了地理位置,暗示了从秣陵到句曲的旅程。颔联“峭桥雨滑酸驴石,毁寺堂虚卧象泥”则通过具体的景物细节,如滑坡的峭桥、湿滑的石面、废弃寺庙的空寂以及象泥的堆积,展现了旅途中的艰难与沧桑感。
颈联“翠上染帷胎秫腻,绿纷垂线弱杨齐”转而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翠绿的植被如同帷幕般覆盖着大地,细腻的秫(一种植物)在翠绿中显得格外醒目;而绿意盎然的垂柳则以整齐的线条点缀着画面,展现出春天的活力与和谐。这两句通过色彩的对比和形态的描绘,营造出一幅生动的春日画卷。
尾联“与人指点茅君路,望裹皈依先杖藜”则融入了人文元素,诗人与旅伴一同指点前往茅君(道教人物)修行之路,表达了对古代仙道文化的向往与敬仰。同时,“望裹皈依先杖藜”一句,既体现了对传统信仰的尊重,也暗含了对旅途艰辛的准备与决心,展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不仅展现了句容道中自然景色的美丽与变化,也融入了人文情怀和社会风俗,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深度的作品。
村南鲍公山,山北鲍公水。
高穴逗远源,泠泠落山嘴。
玉色与饴味,不可他味比。
竹树四蒙密,翠藤相披靡。
漫郎昔少年,幽居得之此。
临窥若有遇,爱叹无时已。
浮名未污染,永矢终焉尔。
奈何中弃入长安,十载风尘化旧颜。
欢嚣满耳不可洗,此水泠泠空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