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兼抱百忧虞,忽忽如狂久废书。
畴昔心期俱丧勇,此来腰疾更乘虚。
久闻阳羡安家好,自度渊明与世疏。
亦有未归沟壑日,会应相近置田庐。
一身兼抱百忧虞,忽忽如狂久废书。
畴昔心期俱丧勇,此来腰疾更乘虚。
久闻阳羡安家好,自度渊明与世疏。
亦有未归沟壑日,会应相近置田庐。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题为《寄虞氏兄弟》。王安石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和对友人的思念。
"一身兼抱百忧虞,忽忽如狂久废书。" 这两句描绘出诗人承担着重重忧愁,心情激荡,如同狂风一般,长时间未能静下心来写作。这不仅反映了王安石个人的心理状态,也象征着他面对的政治和社会问题。
"畴昔心期俱丧勇, 此来腰疾更乘虚。"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过去的抱负和勇气如今已所剩无几,而现在又遭受身体上的困扰,尤其是腰部的疾病,让他的身心都感到虚弱。
"久闻阳羡安家好,自度渊明与世疏。" 这两句诗中,王安石提到他长期听闻虞氏兄弟在阳羡(今江苏宜兴)生活安稳,而自己则感到与世俗的隔阂,引用了古代高士魏晋时期的隐逸渊明(即嵇康),表达了诗人对于淡泊名利、隐居山林的向往。
"亦有未归沟壑日,会应相近置田庐。" 最后两句诗则透露出诗人虽然目前尚未能够脱身世俗,但心中仍然有着归隐田园的愿望,并希望与虞氏兄弟在不远的将来能相聚于田园之中。
整首诗通过王安石个人生活和情感的表达,展现了宋代士大夫阶层对于理想人生与现实困境之间的矛盾,以及他们对于自然、隐逸生活的向往。
湘山之高云山高,朱鸟回翮蟠云翱。
群仙握符顾九寓,翩然来下挥旌旄。
我闻石笈金扃在峰顶,绿苔不掩珠光炯。
迩来六百四十六春秋,紫金液老三花鼎。
鼎里刀圭人不识,悬待其人烹太极。
静如止水㬉如云,即此金壶贮春色。
我欲从之君许否,愿酌红泉为君寿。
松云萝月数峰前,玉露凝香挹天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