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城经古邑,叔夜有高台。
放达非中道,琴尊乃致灾。
遗名随逝水,荒迹莽残苔。
长赋因披读,千秋叹绝才。
阜城经古邑,叔夜有高台。
放达非中道,琴尊乃致灾。
遗名随逝水,荒迹莽残苔。
长赋因披读,千秋叹绝才。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题为《嵇康琴台》,通过对嵇康琴台的描绘与感慨,展现了对古代文人嵇康才华与命运的深沉思考。
首句“阜城经古邑”,描绘了经过历史悠久的城市,引出嵇康琴台所在的背景。接着“叔夜有高台”点明地点,嵇康字叔夜,此处以“高台”象征其精神的崇高与艺术成就的卓越。
“放达非中道,琴尊乃致灾”两句,表达了对嵇康放达不羁生活方式的反思,认为这种放纵并非中庸之道,反而导致了不幸的结局,暗示了嵇康因琴酒之乐而招致的灾祸,暗含对其悲剧命运的同情与惋惜。
“遗名随逝水,荒迹莽残苔”描绘了嵇康去世后,其名声如同流水般消逝,留下的只有荒废的遗迹和满布青苔的景象,形象地表现了时间的无情与历史的变迁,强化了对嵇康才华未尽施展即逝的遗憾。
最后,“长赋因披读,千秋叹绝才”表达了诗人阅读嵇康作品后的深深感慨,认为千年后仍能为嵇康的才华所叹服,体现了对嵇康艺术成就的永恒价值的认可与敬仰。
整首诗通过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既是对嵇康个人命运的哀叹,也是对古代文人精神追求与时代局限性之间矛盾的深刻反思,展现了深厚的历史感与人文关怀。
故交岁晚各西东,解后斯人慰老穷。
莫把冠巾浼澄观,更添须发恼林公。
强牵谢客为禅客,闲伴涪翁作钓翁。
行矣余方有公事,异时傥肯访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