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潦沈明月,光辉也不浮。
识珍能洞鉴,精宝此来求。
几被泥沙杂,常随混浊流。
润川终自媚,照乘且何由。
的皪终难掩,晶荧愿见收。
蛇行无胫至,饮德已闻酬。
行潦沈明月,光辉也不浮。
识珍能洞鉴,精宝此来求。
几被泥沙杂,常随混浊流。
润川终自媚,照乘且何由。
的皪终难掩,晶荧愿见收。
蛇行无胫至,饮德已闻酬。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起的作品,名为《浊水求珠》。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的高超鉴赏才华和他对珍奇事物的渴望。
"行潦沈明月,光辉也不浮。识珍能洞鉴,精宝此来求。"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清澈透明、不受外界干扰的境界,诗人自信地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认识和评判能力。
"几被泥沙杂,常随混浊流。润川终自媚,照乘且何由。"
这里诗人描写了珍珠虽在污浊之中,但仍然散发出自己的光泽。这也隐喻着诗人的才华即使在复杂的环境中也不失其光彩。
"的皪终难掩,晶荧愿见收。蛇行无胫至,饮德已闻酬。"
最后两句表达了珍珠内涵深厚,不易被外物遮盖,且渴望着能被识别出并得到赏识。"蛇行无胫至"用来形容寻找珍宝的艰难和曲折,而"饮德已闻酬"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欣赏与回报。
整首诗通过对浊水中之珠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的艺术鉴赏眼光,以及他对于真、善、美追求的态度。同时,这也反映出诗人对自身才华的自信和对外界认可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