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津门感事·其一》
《津门感事·其一》全文
清 / 张秉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登高远望恨无端,满目烽烟不忍看。

未了寸心惭负国,欲擎只手恨休官。

长河马邑西风紧,枯树蝉声夕照寒。

青眼终歌一搔首,问谁砥柱挽狂澜。

(0)
鉴赏

这首诗《津门感事(其一)》由清代诗人张秉铨所作,通过深沉的情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面对国家危难时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无力回天的无奈。

首联“登高远望恨无端,满目烽烟不忍看”,开篇即以“登高”之动作引出对国家局势的忧虑,满目的烽烟不仅映入眼帘,更深深刺痛了诗人的心。这里运用了“不忍看”的细节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遭受战乱的不忍直视,同时也暗示了对时局的深切关注。

颔联“未了寸心惭负国,欲擎只手恨休官”,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他自责于未能为国效力,内心充满愧疚,却又无奈地意识到个人力量的微不足道,甚至到了想要辞官退隐的地步。这一联通过“未了寸心”、“惭负国”、“欲擎只手”、“恨休官”等词语,生动刻画了诗人复杂的情感状态,既有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又有对自身能力有限的无奈。

颈联“长河马邑西风紧,枯树蝉声夕照寒”,转而描绘了一幅凄凉的边塞景象。长河、马邑、西风、枯树、蝉声、夕照,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氛围,既是对自然环境的客观描述,也是对国家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现状的隐喻。西风紧、夕照寒,不仅渲染了季节变换的冷寂,也暗含了对时局艰难、人心惶恐的感慨。

尾联“青眼终歌一搔首,问谁砥柱挽狂澜”,以“青眼”这一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能够力挽狂澜之人的期待与敬仰。然而,“终歌一搔首”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困惑与无奈,似乎在问世间是否真的存在能够扭转乾坤、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的英雄。这一问,既是诗人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也是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落差的无奈表达。

综上所述,《津门感事(其一)》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构建,展现了诗人面对国家危难时的复杂情感和深沉思考,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个人与国家关系的深刻洞察。

作者介绍

张秉铨
朝代:清

猜你喜欢

答夏景瞻

昔居赏溪曲,怵迫靡所侵。

衲衣挂石壁,燕坐长松阴。

子来慰幽寂,语合相知深。

孤云十年别,明月千里心。

而我亦何事,投迹此禅林。

向来结茅地,回首空青岑。

宁知江海远,遇子复在今。

百挫志矫矫,犹能发狂吟。

清辞入古调,一鼓薰风琴。

吁嗟众响作,过耳无留音。

(0)

天上谣

梦飞八翼登天门,紫霞红雾通朝暾。

星河夜寒银浪白,河东拾得支机石。

绛节朝回贯月槎,琼楼缥缈太清家。

虞廷九奏钧天曲,凤池波煖鹓雏浴。

(0)

双凫曲

江上春生蒲叶短,双凫昼卧晴沙暖。

一声欸乃钓船归,锦翼斑斑相逐飞。

(0)

湖中曲

外湖湖水浊,里湖湖水清。

妾不爱浊水,长向里湖行。

手折芙蓉花,佳期碧云远。

临水照蛾眉,盈盈愁日晚。

日晚当奈何,湖中莲刺多。

回舟荡桨去,莫唱采莲歌。

(0)

底柱鸣澜

一柱亭亭似削成,峡深云冷古苔青。

洄波浮沫双轮转,巨浪漂山万鼓鸣。

鬼凿尚留神禹迹,龙图高拱帝虞灵。

知今圣代当呈瑞,直待何年始见清。

(0)

柏塔寺·其一

嵓隈寺古极幽寻,石径人稀苔藓深。

宝铎有声生晚籁,柏林无雨结秋阴。

山猿抱子眠青竹,野鹿生麑下碧岑。

君正妙年方树立,未甘习静便投簪。

(0)
诗词分类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诗人
陈陶 谢灵运 张养浩 曹唐 孙思邈 王贞仪 马戴 洪皓 刘敏中 吴筠 范当世 陈继昌 赵文 马廷鸾 金涓 陆机 傅玄 李绅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