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闻憔客说,无计得相寻。
几世传高卧,全家在一林。
养情书览苦,采药路多深。
愿得为邻里,谁能说此心。
自闻憔客说,无计得相寻。
几世传高卧,全家在一林。
养情书览苦,采药路多深。
愿得为邻里,谁能说此心。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姚合的《寄紫阁隐者》,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写,表达了诗人对于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自闻憔客说,无计得相寻。”这两句开篇便设定了一种隔绝与孤寂的情境。憔客指的是遥远的旅人,诗人通过朋友的口述,了解到彼此之间难以相见,这种无奈和渴望在文字中流露出来。
“几世传高卧,全家在一林。”这里的“高卧”指的是隐逸之士,他们选择远离尘嚣,寄身于山林之中。诗人提到这种生活方式已经传承了数代,全家成员都聚居在同一个树林之内。这不仅描绘了一种和谐的家庭生活,也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与融入。
“养情书览苦,采药路多深。”诗人通过这两句,进一步强调隐逸生活中的乐趣与困难。一方面,读书写字(养情)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但也需要付出努力和时间;另一方面,采集草药(采药)虽然是自给自足的一部分,但路途遥远且复杂。
“愿得为邻里,谁能说此心。”结尾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与隐者成为邻里的渴望,以及这种情感的深沉。诗人希望能够与紫阁隐者相邻而居,但这份心意又是如此难以向他人表述。
整首诗通过对隐逸生活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家庭和精神世界的热爱,以及对友情深厚的情感。语言质朴自然,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理,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怀的佳作。
芭蕉月上照窗扉,屋里老僧眠不知。
起来树根饮一盏,举头忽是三更时。
藤萝一处一处好,我亦持杯随处坐。
山鸡忽叫野钟鸣,满地西风愁杀我。
偏袒右肩赤一膊,开颜含笑不作恶。
广深莫种金莲花,故使浮杯衬双脚。
心既忘形亦忘怖,徒使旁观毛发竖。
本无行止令人图,竟到彼岸归何处。
我知画者意识真,是故古来传至今。
亦无此心可得惊,亦无此身可得沈。
浪头乘风正得路,不动庄严几时去。
从今不往亦不还,一幅之间作常住。
君不闻古人祇作如是观,请公莫问何以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