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寄紫阁隐者》
《寄紫阁隐者》全文
唐 / 姚合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自闻憔客说,无计得相寻。

几世传高卧,全家在一林。

养情书览苦,采药路多深。

愿得为邻里,谁能说此心。

(0)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姚合的《寄紫阁隐者》,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写,表达了诗人对于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自闻憔客说,无计得相寻。”这两句开篇便设定了一种隔绝与孤寂的情境。憔客指的是遥远的旅人,诗人通过朋友的口述,了解到彼此之间难以相见,这种无奈和渴望在文字中流露出来。

“几世传高卧,全家在一林。”这里的“高卧”指的是隐逸之士,他们选择远离尘嚣,寄身于山林之中。诗人提到这种生活方式已经传承了数代,全家成员都聚居在同一个树林之内。这不仅描绘了一种和谐的家庭生活,也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与融入。

“养情书览苦,采药路多深。”诗人通过这两句,进一步强调隐逸生活中的乐趣与困难。一方面,读书写字(养情)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但也需要付出努力和时间;另一方面,采集草药(采药)虽然是自给自足的一部分,但路途遥远且复杂。

“愿得为邻里,谁能说此心。”结尾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与隐者成为邻里的渴望,以及这种情感的深沉。诗人希望能够与紫阁隐者相邻而居,但这份心意又是如此难以向他人表述。

整首诗通过对隐逸生活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家庭和精神世界的热爱,以及对友情深厚的情感。语言质朴自然,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理,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怀的佳作。

作者介绍
姚合

姚合
朝代:唐   号:称“姚   籍贯:陕州硖石

姚合,陕州硖石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太和中前后在世。以诗名。登元和十一年(公元八一六年)进士第。初授武功主簿,人因称为姚武功。调富平、万年尉。宝历中,(公元八二六年左右)历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出任荆、杭二州刺史。后为给事中,陕、虢观察使。与马戴、费冠卿、殷尧藩、张籍游,李频师事之。诗与贾岛齐名,号称“姚、贾”。仕终秘书监。合著有诗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及选王维、祖咏等十八人诗,为极玄集一卷,又摭古人诗联,叙其措意,各有体要,撰诗例一卷,(均《唐才子传》)并传于世。 
猜你喜欢

秋夜同章三十九弟次邠宿延庆山中纪游一首

芭蕉月上照窗扉,屋里老僧眠不知。

起来树根饮一盏,举头忽是三更时。

藤萝一处一处好,我亦持杯随处坐。

山鸡忽叫野钟鸣,满地西风愁杀我。

(0)

陈伯顺夫妇挽词

晴春相见未多时,忽叹霜芜雪屋非。

僵瑟楼前方悼往,吹箫台下竟同归。

读书历历向秋树,织锦悠悠空晓机。

须信人间伉俪重,生年死日不相违。

(0)

梅雨潭

去夏曾同潭上游,荫松坐石濯清流。

论文声杂飞泉响,话道心齐邃谷幽。

盛暑忽思寻旧好,烦襟顿觉似新秋。

也知关决多馀暇,能更重为胜赏不。

(0)

汉阳渡

跃马来游汉水春,一杯聊买醮诗神。

茫茫鹦鹉洲边渡,尺素谁能寄锦鳞。

(0)

题渡水罗汉画

偏袒右肩赤一膊,开颜含笑不作恶。

广深莫种金莲花,故使浮杯衬双脚。

心既忘形亦忘怖,徒使旁观毛发竖。

本无行止令人图,竟到彼岸归何处。

我知画者意识真,是故古来传至今。

亦无此心可得惊,亦无此身可得沈。

浪头乘风正得路,不动庄严几时去。

从今不往亦不还,一幅之间作常住。

君不闻古人祇作如是观,请公莫问何以故。

(0)

张公洞二首·其一

祚纪千龄运,名标二代仙。

鹊鸣应徙地,蝠化已先天。

风洞疑无底,丹炉信有缘。

祇应岩下弈,为我一跫然。

(0)
诗词分类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诗人
沈祖棻 北朝民歌 唐玄宗 南朝民歌 唐琬 金庸 苏武 齐已 僧皎然 朱庆余 郁达夫 郭沫若 陶宏景 王珪 乾隆 梁羽生 曹叡 文征明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