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僧留宿慰衰颜,旧住何妨老未还。
身共锡声离鸟外,迹同云影过人间。
曾无梦入朝天路,忆有诗题隔海山。
珍重来晨渡江去,九华青里扣松关。
岛僧留宿慰衰颜,旧住何妨老未还。
身共锡声离鸟外,迹同云影过人间。
曾无梦入朝天路,忆有诗题隔海山。
珍重来晨渡江去,九华青里扣松关。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侣在江边寺庙中留宿的宁静夜晚。"岛僧留宿慰衰颜"一句,既表达了僧侣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也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淡定心境。"旧住何妨老未还"则暗示诗人可能已经久居此地,对这里有着不舍的依恋。
接着的两句"身共锡声离鸟外,迹同云影过人间"形象地描绘了僧侣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身体似乎融入了铃声之中,与飞鸟共同飘荡在空中,而脚下的踪迹犹如浮动的云影,轻盈地穿梭于人间。
"曾无梦入朝天路"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不问政事的心态。"忆有诗题隔海山"则可能是在回忆某个遥远的地方,或是某个特定的情感记忆,这里用“隔海山”来形容距离之远和心灵的深处。
最后两句"珍重来晨渡江去,九华青里扣松关"表达了诗人对即将到来的早晨,准备渡江离去时的心情。"九华青里"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地理位置,而"扣松关"则是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似乎是在描述诗人在离别前最后的停留和怀念。
整首诗通过对僧侣生活状态的描绘,以及与自然界的交融,展现了一种宁静、超脱、淡泊名利的禅意。
衡阳双峡插天峻,青壁巉巉万馀仞。
此中灵秀众所知,草书独有怀素奇。
怀素身长五尺四,嚼汤诵咒吁可畏。
铜瓶锡杖倚闲庭,斑管秋毫多逸意。
或粉壁,或綵笺,蒲葵绢素何相鲜。
忽作风驰如电掣,更点飞花兼散雪。
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
君不见张芝昔日称独贤,君不见近日张旭为老颠。
二公绝艺人所惜,怀素传之得真迹。
峥嵘蹙出海上山,突兀状成湖畔石。
一纵又一横,一欹又一倾。
临江不羡飞帆势,下笔长为骤雨声。
我牧此州喜相识,又见草书多慧力。
怀素怀素不可得,开卷临池转相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