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登少室,我眼凌北州。
迩来十年馀,复作匡庐游。
匡庐表南服,盘据长江流。
望之百里外,势与云俱浮。
五老未能辨,怀仙入冥搜。
明朝杖碧玉,飞上高峰头。
昔年登少室,我眼凌北州。
迩来十年馀,复作匡庐游。
匡庐表南服,盘据长江流。
望之百里外,势与云俱浮。
五老未能辨,怀仙入冥搜。
明朝杖碧玉,飞上高峰头。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邵宝对庐山的向往与游览之情。首句“昔年登少室,我眼凌北州”以对比的手法,将过去登临少室山的壮丽景象与眼前即将前往的庐山相提并论,表达了对庐山美景的期待。接着,“迩来十年馀,复作匡庐游”点明了时间跨度,以及诗人对庐山的再次探访,体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持久热爱。
“匡庐表南服,盘据长江流”两句,以“表”和“盘据”形象地描绘了庐山在南方的显赫地位,以及它与长江的紧密联系,展现了庐山的地理特征和自然风貌。“望之百里外,势与云俱浮”则通过视觉和动态感的描述,展现了庐山的雄伟壮观,仿佛与云朵一同飘浮于天际,给人以震撼的视觉体验。
“五老未能辨,怀仙入冥搜”中的“五老”指的是庐山上的五座山峰,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庐山神秘与仙气的向往,想要深入探索其奥秘。“明朝杖碧玉,飞上高峰头”则预示着第二天诗人将手持碧玉杖,攀登至庐山的最高峰,以实际行动实现对庐山美景的追求和探索。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庐山景色的细腻描绘和诗人情感的真挚表达,展现了庐山的壮丽风光和诗人对自然美的深深热爱与向往。
小舟横截西江,晓来风静无尘起。
霜馀日暖,东君见效,梅梢春醉。
壮观亭高,通幽径远,吸江临水。
任全抛簿领,携家访古,清泉畔、疏阴里。
楚蜀江山分处,望神京、三千馀里。
才高命偶,功名休羡,纷纷馀子。
强健身心,团栾尊酒,此游须记。
便他年富贵,园林钟鼓,只如今是。
人为天地最灵物,野卉无情犹若此。
石间薜荔水昌阳,卷柏生崖并葛藟。
是皆草中号长久,未见悬空解葩蕊。
柯叶不改耐岁寒,土著青松那可拟。
不须丹砂访葛洪,毋用仙方传李耳。
未知此种谁为传,乌有先生子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