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田禾黍熟,黄雀成群飞。
群飞向人狎,嗷嗷如道饥。
田父顾矜恻,不遣儿童麾。
岂不爱稻粱,所伤物命危。
微禽感此意,辍食闻歔欷。
不见禹田里,百鸟勤春籽。
于人倘无补,饮啄嗟何为。
逝将别汝去,行见金环归。
野田禾黍熟,黄雀成群飞。
群飞向人狎,嗷嗷如道饥。
田父顾矜恻,不遣儿童麾。
岂不爱稻粱,所伤物命危。
微禽感此意,辍食闻歔欷。
不见禹田里,百鸟勤春籽。
于人倘无补,饮啄嗟何为。
逝将别汝去,行见金环归。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田野中黄雀与农夫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黄雀群飞向人,嗷嗷求食的情景,以及农夫对它们的怜悯之心,不忍驱赶。通过这一幕,诗人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之情。
“野田禾黍熟”,开篇即点明了场景——成熟的稻谷在广阔的田野上铺展开来,预示着丰收的季节。接着,“黄雀成群飞”描绘了黄雀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由飞翔的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群飞向人狎,嗷嗷如道饥。”这两句生动地刻画了黄雀们靠近人类,发出哀鸣声,仿佛在诉说饥饿的状态。这种拟人化的手法,使得黄雀的形象更加鲜活,也增加了读者的情感共鸣。
“田父顾矜恻,不遣儿童麾。”农夫看到黄雀们的可怜模样,心生怜悯,不仅没有驱赶它们,反而让孩子们也不得伤害这些小生命。这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和谐共处的态度,强调了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
“岂不爱稻粱,所伤物命危。”诗人在此提出疑问,表达了一种深思:农夫并非不爱自己的粮食,而是因为担心伤害到其他生命,这种道德上的考量,体现了人类文明中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微禽感此意,辍食闻歔欷。”黄雀们感受到了农夫的善意,停止了觅食,发出了叹息之声。这一细节进一步强化了人与动物之间情感的交流与理解。
“不见禹田里,百鸟勤春籽。”诗人通过对比,提到了古代大禹治水时,百鸟辛勤播种的情景,以此来赞美农夫与黄雀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对自然界的贡献。
“于人倘无补,饮啄嗟何为。”诗人反思,如果这些生命的存在对于人类并无实质性的帮助,那么它们的生存意义又在哪里?这引发了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
“逝将别汝去,行见金环归。”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黄雀们的不舍之情,并暗示了未来某一天,当黄雀们再次归来时,它们或许会佩戴着象征着自由与希望的金环,寓意着它们与人类之间关系的美好与持续。
整体而言,这首《野田黄雀行》通过描绘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和谐共存的场景,传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人文关怀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