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向齐门歌二桃,因从帝子说三刀。
两朝涕泣吹余烬,五月跄踉渡不毛。
鼎足已知天意定,江心犹隐阵云高。
沔南祠庙终今古,蛇虎纵横护六韬。
曾向齐门歌二桃,因从帝子说三刀。
两朝涕泣吹余烬,五月跄踉渡不毛。
鼎足已知天意定,江心犹隐阵云高。
沔南祠庙终今古,蛇虎纵横护六韬。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沈一贯所作的《沔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展现了作者对时局的深沉感慨。首句“曾向齐门歌二桃”引用了春秋时期齐国欲除掉田单的故事,暗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次句“因从帝子说三刀”则借用了三国时期刘备与赵云的典故,表达出对英雄人物命运的思考。
接下来,“两朝涕泣吹余烬”描绘了历经两朝更迭后的沧桑,以及战火后的残破景象。“五月跄踉渡不毛”进一步渲染了战乱带来的荒凉,显示出艰难的生存环境。诗人通过这些历史细节,寓言性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鼎足已知天意定”暗指三国鼎立的局面似乎已成定局,但“江心犹隐阵云高”又透露出局势未明,仍有变数的微妙感。最后一句“沔南祠庙终今古,蛇虎纵横护六韬”,沔南的祠庙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而“蛇虎”象征着权谋与野心,守护的是兵法策略,寓意着权力斗争的复杂与深远。
整体来看,沈一贯在《沔南》一诗中,巧妙地运用历史典故,寓言性地揭示了明朝政治的现实状况,表达了对国家兴衰和英雄命运的深刻感慨。
南都逢故人,共此一樽渌。
初来柳吹絮,再见风脱木。
我老欢意微,头垂腰背曲。
羡子方少年,健马走平陆。
狂歌手自拊,醉倒头相触。
人生比一瞬,世网张万目。
但取食场鸡,岂挂云飞鹄。
彭城久相迟,官舍虚东屋。
重阳试新酿,谓子当不速。
胡为听妇言,婉娈自相逐。
我舟得愁霖,牵挽脱坑谷。
风霜作初寒,病体欲生粟。
解子腰下龟,换酒不须赎。
照碧凝清光,相将饮萸菊。
老至亦有渐,五十惟杖始。
行年日辰匝,幸免乡闾耻。
罪重疮难平,馀痂未脱疻。
登山足犹健,不用扶儿子。
我兄念辛勤,赠此携且倚。
他年赐环日,田舍尤须此。
早收藤节杯,旋缀乌皮几。
茅檐数间足,不用伐桐杞。
弃我谓我远,求我谓我还。
我一尔则二,视此台上山。
山高上干天,独不照我颜。
无乃我自蔽,谁谓山则悭。
远望不见趾,近视不得鬟。
山实未始变,任子自择删。
北风吹南崖,山上秋叶斑。
道远又寒苦,皴裂辞难攀。
晴空卷朝云,照夜霜月弯。
强尔登此台,免尔超阓阛。
海上石桥馀折栋,大舶记君过铁瓮。
东行万里若乘空,老蜃长鲸应入鞚。
波摇风卷卧不起,免教髀肉鞍磨痛。
归来过我话艰苦,惊汗津津尚流汞。
海涯风物画成图,错落天吴兼紫凤。
至今想象隔人世,往往风涛吹昼梦。
长沙欲往厌飞楫,幸有千兵作迎送。
文章清逸世少比,科第峥嵘声自重。
远行屡屈众所叹,出祖谁攀车欲动。
明朝鼓角背王城,莫听单于吹晓弄。
尺书千里至,辍食手自开。
将卜东南居,故乡非所怀。
勿言湖山美,永与平生乖。
鸿雁秋南来,及春思故栖。
蛟龙乘风云,既雨反其泥。
兄弟通四海,叩门事虽谐。
直道竟三黜,去国终恐迷。
何如自卫反,阙里从参回。
平明坐曹黄昏归,终岁得闲惟有夜。
已邀明月出墙东,更遣清风扫庭下。
城上青鬟四山合,门前白练长江泻。
谁家高会吹参差,邻妇悲歌舂罢亚。
二年忧患今已过,一夜清光天所借。
西京诗句出苏李,南国风流数王谢。
已随孤棹去中原,肯顾新科求上舍。
读书本自比嵇锻,学剑要须问曹蔗。
清觞滟滟君莫违,佳句骎骎予已怕。
狂夫猖狂终累人,不返行遭亲党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