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我谓我远,求我谓我还。
我一尔则二,视此台上山。
山高上干天,独不照我颜。
无乃我自蔽,谁谓山则悭。
远望不见趾,近视不得鬟。
山实未始变,任子自择删。
北风吹南崖,山上秋叶斑。
道远又寒苦,皴裂辞难攀。
晴空卷朝云,照夜霜月弯。
强尔登此台,免尔超阓阛。
弃我谓我远,求我谓我还。
我一尔则二,视此台上山。
山高上干天,独不照我颜。
无乃我自蔽,谁谓山则悭。
远望不见趾,近视不得鬟。
山实未始变,任子自择删。
北风吹南崖,山上秋叶斑。
道远又寒苦,皴裂辞难攀。
晴空卷朝云,照夜霜月弯。
强尔登此台,免尔超阓阛。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次韵子瞻凌虚台》,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比喻,表达了对友情的深沉感慨。首句“弃我谓我远,求我谓我还”描绘了朋友之间的误解与寻求,暗示距离和误会可能产生的疏离感。接下来,“我一尔则二,视此台上山”通过对比,将友情比作台上山,强调了看似近在咫尺却难以触及的距离。
“山高上干天,独不照我颜”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隔阂,山虽高大,却无法照亮诗人的内心世界,暗示了内心的孤独和被忽视的感觉。“无乃我自蔽,谁谓山则悭”诗人反思可能是自己有所遮蔽,而非山的吝啬。
“远望不见趾,近视不得鬟”形象地描述了距离带来的视觉障碍,即使近在眼前,也无法看清对方的全貌。诗人认为,山并未改变,问题出在观察者的选择和理解上。“北风吹南崖,山上秋叶斑”借景抒情,表达环境的变迁和人生的无常。
“道远又寒苦,皴裂辞难攀”写出了道路的艰难和心境的苦涩,暗示了友情之路的坎坷。“晴空卷朝云,照夜霜月弯”则展示了自然景色的变化,以此映衬人生的起伏不定。
最后两句“强尔登此台,免尔超阓阛”劝勉友人勉强登上这座象征友情的台,借此机会沟通交流,避免因误解而疏远。整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展现了苏辙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友情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