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庵被徵晚入朝,海内相贺仰名德。
日下特开礼学馆,大事相援天下溺。
中古以降家天下,三纲五常有误释。
纷纷聚讼见己小,去圣万里犹面壁。
叔孙自谓知世变,两生抱古吾益惑。
周监二代尚博采,墨守一孔岂为得?
诸儒读书亦云广,所患淑世乏高识。
夷之墨者欲见孟,道有不同孰能直?
先生用意酌宇宙,软语当使众喙息。
却怜结习终未除,长避路尘亲水石。
西涯一角真冷地,泽畔行吟暂閒适。
与游不必尽朝士,眷眷遂至夕阳匿。
袁丝籍福今俱老,安能随俗矜枉尺!
韬庵被徵晚入朝,海内相贺仰名德。
日下特开礼学馆,大事相援天下溺。
中古以降家天下,三纲五常有误释。
纷纷聚讼见己小,去圣万里犹面壁。
叔孙自谓知世变,两生抱古吾益惑。
周监二代尚博采,墨守一孔岂为得?
诸儒读书亦云广,所患淑世乏高识。
夷之墨者欲见孟,道有不同孰能直?
先生用意酌宇宙,软语当使众喙息。
却怜结习终未除,长避路尘亲水石。
西涯一角真冷地,泽畔行吟暂閒适。
与游不必尽朝士,眷眷遂至夕阳匿。
袁丝籍福今俱老,安能随俗矜枉尺!
这首诗是清朝末年近现代初的郑孝胥所作,题为《韬庵招集积水潭》。诗中表达了对韬庵(可能指某位学者或官员)在晚年开始入朝任职后,受到海内人士赞誉,因其高尚品德和学问而备受期待。他开设礼学馆,致力于解决当时社会的大问题,强调儒家传统的三纲五常不应被误解。诗人批评了那些拘泥于古代教条、缺乏远见的人,认为应该广泛吸取前人的智慧,而非固守一隅。
韬庵的见解被赞誉为斟酌宇宙,试图平息众议,但诗人发现他仍有未能去除的旧习,选择亲近自然,避开尘世纷扰。积水潭边的聚会,参与者不限于朝廷官员,而是充满了深情厚谊,直到夕阳西下。最后,诗人感慨时光流逝,与友人袁丝籍福一同老去,不愿随波逐流,坚守自我。
整首诗通过赞扬韬庵的同时,也寓含了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坚守道德原则的思考,体现了郑孝胥对于传统与变革、个人操守与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燕南雪花大如掌,点缀枯槎夜深响。
怅然忽思羌笛声,恨不西湖拨双桨。
赵君喜走江南村,晓持写真来扣门。
小堂虚白凛相对,便觉生意回孤根。
朔风飘萧天色冷,的是当时湖上景。
摩挲欲扫树间苔,舒卷愁翻月中影。
君家仙子真风流,一醉曾赊紫绮裘。
罗浮山下作春梦,素娥执手增离忧。
闻君跨马山阳去,驿路还应得奇遇。
逢人寄取折枝来,莫忘西斋赋诗处。
篁墩品砚歙居右,雅称先生翰墨手。
先生与砚俱歙产,眉子罗纹誇富有。
椟中种种自怀玉,能割一爱到石叟。
自嫌隅处小有病,临出摩挲要难授。
我云先生岂无药,庸贲一铭如砭灸。
冁然捉笔从背书,石上煌煌丽星斗。
头巾折角与人传,此砚因铭名亦久。
尚怜龙尾是奇材,东坡何以嘲牛后。
两宫万里塞云黄,三闽四广天子忙。
孤忠老臣老不死,膏血几时湔国耻。
天高欲诉衍六歌,手把怨笔濡天河。
天河不乾怨长在,朝廷凌迟家破碎。
老臣已死稿苴存,金玉辉生旧墨痕。
郁攸小儿那解事,纸影虽空有文字。
传人流世自千年,击剑重歌双泪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