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明实相,岂用陈知见。
一念了自心,开佛诸知见。
若能明实相,岂用陈知见。
一念了自心,开佛诸知见。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居遁的《偈颂并序》系列中的第九十二首。它以简洁的语言探讨了佛教中关于觉悟与认知的主题。
“若能明实相”,意味着如果一个人能够深刻理解事物的本质和真相,那么他就不再需要依赖于表面的知识和见解。“岂用陈知见”则指出,真正的智慧不需要陈旧的知识和观念来支撑,而是源自对现实本质的直接洞察。“一念了自心”,强调通过内心的觉醒,可以认识到自己的真实本性。“开佛诸知见”,则是说这种觉醒能够开启更广泛、更深入的理解,如同佛学的智慧之光照亮了心灵的每一个角落。
整首诗通过这四句,表达了佛教中追求内心觉醒、超越世俗知识、直达真理核心的理念。它鼓励读者去探索内在的自我,寻找超越表象的真理,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与解脱。
驾扁舟,冲剧暑,千里江上去。
夜宿晨兴,一一旧时路。
百年忘了旬头,被人钻破,故纸里、是争雄处。
怎生诉。欲待细与分疏,其如有凭据。
包裹生鱼,活底怎遭遇。
相逢樽酒何时,征衫容易,君去也、自家须住。
乃父高皇侍从臣,汝今潜邸牧疲民。
天低日近偏临照,土旷人稀费抚循。
得暇诗书休释手,先公法律自治身。
舟来勿寄南方物,只寄平反惬老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