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边有微行,诘曲背城市。
平湖春草合,步到栖禅寺。
堂空不见人,老稚掩关睡。
所营在一食,食已宁复事。
客来岂无得,施子净扫地。
风松独不静,送我作鼓吹。
江边有微行,诘曲背城市。
平湖春草合,步到栖禅寺。
堂空不见人,老稚掩关睡。
所营在一食,食已宁复事。
客来岂无得,施子净扫地。
风松独不静,送我作鼓吹。
此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返璞归真的生活状态。开篇“江边有微行,诘曲背城市”两句,设定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空间背景,诗人选择在自然中漫步,以此来摆脱都市的喧嚣。接着,“平湖春草合,步到栖禅寺”进一步渲染出一片静谧的景象,春天的湖畔草长,是大自然赋予的宁静,而栖禅寺则是诗人寻求心灵寄托的地方。
“堂空不见人,老稚掩关睡”两句,更深入地描绘出寺庙内的宁静与孤寂。这里的人们早已进入梦乡,只剩下诗人的独自沉思。这份宁静,是诗人心灵得以平复的所在。
“所营在一食,食已宁复事”表明诗人对物质生活的简朴态度,一日三餐对他而言不过是维持生命之需,过后便不再挂怀。这种超然物外的心境,是诗人追求内心平和的体现。
“客来岂无得,施子净扫地”则转向了对待客之道。即使是在这样的隐逸生活中,对于偶尔到来的客人,也表现出了诗人的慷慨与热情。在这份宁静中,他仍不忘作为主人应有的礼节。
最后,“风松独不静,送我作鼓吹”则是一种对自然界呼应的表达。即使是微弱的风声,都能唤起诗人内心的某种共鸣。这份对自然之音的感受,不仅没有打扰到诗人的宁静,反而成为了他与世间沟通的一种方式。
整体来看,此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禅寺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内心平和与精神自由的追求。
端州有石色皆紫,端州紫石砚盈市。
入市买砚苦不佳,佳者旧坑今在水。
前者尚书来搜坑,发兵障溪涸溪底。
溪水玲珑赴岩深,此坑宛在深岩里。
泅人没水舟然灰,腰斧穿岩及坑止。
坑中扪石截如泥,精粗不辨谁者是。
回身攀舷向灰掷,石被风僵兼火炙。
琢出犹存火衲文,最佳乃是蕉叶白。
点石取名献尚书,泅人出水浑搜索。
即今尚书一门屠,壮士磨刀复谁惜!
我闻此言自叹息,浪说鸲鹆眼能碧。
我有歙砚亦非真,笔锋扫秃何曾释。
只道端州砚易寻,那知满市屏风石!
归来洗砚还著书,此砚虽粗书盈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