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偈颂一一二首·其十六》
《偈颂一一二首·其十六》全文
宋 / 释清远   形式: 偈颂  押[寒]韵

悟时此事元来易,迷后斯门实大难。

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门口透长安。

(0)
鉴赏

这首诗出自宋代释清远的《偈颂一一二首》中的第十六首,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与禅宗思想。

首句“悟时此事元来易”,意味着当一个人真正领悟到某些事物的本质或真理时,这些原本看似复杂深奥的道理变得简单明了。这里的“此事”可以指任何人生哲学、道德观念或是宇宙真理,强调的是通过智慧和内心的觉醒,人们能够轻易地理解并接纳这些道理。

次句“迷后斯门实大难”,则从反面阐述了迷失或未觉悟的状态下,追求真理或理解某些深奥的道理会变得极其困难。这里的“斯门”可以理解为通往真理的道路或方法,暗示了在没有正确指导或缺乏内在觉醒的情况下,人们难以找到正确的方向或理解深层的意义。

接下来的两句“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门口透长安”,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意象,进一步深化了前两句的哲理。第一句“处处绿杨堪系马”描绘了一幅广阔的景象,意味着无论在何处,都有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立足之地或实现目标的机会。这里的“绿杨”象征着生机、希望与可能性,“系马”则隐喻着安顿、实现或达成目标。第二句“家家门口透长安”则进一步强调了无论身处何方,只要心怀正念,坚持追求,最终都能达到理想的目标或实现内心的渴望。“长安”在中国文化中常被用来象征理想的境界或最终的归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悟与迷、易与难、广阔的可能性与最终的实现,表达了禅宗中关于觉悟、追求与实现的深刻思考。它鼓励读者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困惑时,保持内心的觉醒与坚持,相信无论环境如何,都有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并最终达到心灵的满足与和谐。

作者介绍

释清远
朝代:宋

释清远(一○六七~一一二○),号佛眼,临邛(今四川邛崃)人。俗姓李。年十四出家,尝依毗尼。南游江淮间,遍历禅席,师事五祖演禅师七年。后隐居四面山大中庵,又住崇宁万寿寺。继住舒州龙门寺十二年。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奉敕住和州褒禅山寺(《古尊宿语录》卷二九)。踰年,以疾辞,归隐蒋山之东堂。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演禅师法嗣。宣和二年卒,年五十四。事见《筠溪集》卷二四《和州褒山佛眼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猜你喜欢

三峰长老送纸被

笑我布衾故,分君楮幅温。

尚嫌肱当枕,端称席为门。

败箧薪钱尽,幽窗雪意昏。

寤惊双脚暖,犹恐锦鲸存。

(0)

次韵张漕茶山喜雨

天公积愤何曾雪,遑恤茶工贪揽撷。

无聊桃李困迟迟,暗白蔫红飞乱撷。

谁疏天汉下穹窿,苦厌风霾昏嵽嵲。

行台使者扫云手,酾酒丛祠拜灵蕝。

归来一雨动三日,沟壑遗民起垂绝。

岂唯枪旗各呈露,更喜笋蕨争芽茁。

明朝击鼓万指集,云蹬携籯穿曲折。

红尘一骑天容开,顾渚蒙山坐销歇。

帝觞尝罢思苦口,公如子牟心魏阙。

金銮谏舌夜生尘,回首山中记同啜。

(0)

五言杂兴七首·其三

圣门出嵩岱,领略千丘岑。

久矣暖姝子,蠹鱼槁书林。

曾参一唯后,旷古沈此音。

愿君同钻仰,满我初地心。

(0)

傅岩小酌于草堂因继前韵纪赠岩叟·其一

遁戢云岩古景幽,烟霞常伴赤松游。

陶陶经醉穷千古,落落谈玄贯九流。

眷爱猥蒙迎倒屣,追寻常欲棹扁舟。

丝桐古调无人识,每辱知音为点头。

(0)

达磨真赞·其二

一出南天竺,平欺震旦人。

九年皮髓尽,冷地忽翻身。

不思折却当门齿,更向空棺遗只履。

而今脚下无几何,不是当年留下底。

(0)

容茶头为本无庵道头陀求偈

道本无根却有根,根深枝叶遍乾坤。

不知根本深多少,往见头陀试问看。

(0)
诗词分类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诗人
顾云鸿 赵匡胤 蔡温 于頔 李侗 鹿善继 陈道复 毕仲衍 裴光庭 耶律隆绪 姚月华 陈均 韦丹 蔡必胜 包播 裴廷裕 范纯礼 蓝采和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