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思何益会,久留何益归。
行人怅明发,褰裳路徘徊。
嘉期能再至,安辞渴与饥。
浮云一相失,千里常依依。
我欲往从之,送子东南飞。
长思何益会,久留何益归。
行人怅明发,褰裳路徘徊。
嘉期能再至,安辞渴与饥。
浮云一相失,千里常依依。
我欲往从之,送子东南飞。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的《录别(其三)》。诗中以行人的离别之情为主线,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与不舍。
首句“长思何益会”,诗人感叹长久的思念对于相聚并无实质帮助,流露出一种无奈与矛盾的情绪。接着“久留何益归”进一步强调了停留的意义不大,暗示着离别是不可避免的宿命。
“行人怅明发,褰裳路徘徊。”描绘了行人在黎明前的离别时刻,内心充满惆怅与不舍,他整理衣裳,站在路上徘徊不前,试图延缓离别的痛苦。这一场景充满了深情与哀愁。
“嘉期能再至,安辞渴与饥。”表达了对再次相聚的渴望,即使面对饥饿与干渴也不愿离去,体现了深厚的情感与执着的信念。
“浮云一相失,千里常依依。”以浮云比喻离别,即使相隔千里,心仍彼此牵挂,形象地描绘了离别后依然保持的深情与联系。
最后,“我欲往从之,送子东南飞。”诗人表达了自己想要追随对方的心愿,但最终只能目送对方向东而去,表达了深深的遗憾与不舍。
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离别时的复杂心情,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与不舍。
昔予独钓东流津,赤脚踏石头冠云。
乱发垂耳不受束,时时裹头石川巾。
四角岳岳不肯折,方峰高桶双缨裂。
迩冠章甫从折腰,碧海苍波自瀹雪。
太白山人西南来,风神虚朗无尘埃。
翩然相赠真不忝,山精海若惊崔嵬。
几年疲薾劳风尘,墨绶铜章愧此身。
他时顾我日观上,被发与子骑麒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