敛屦入寒竹,安禅过漏声。
高杉残子落,深井冻痕生。
罢磬风枝动,悬灯雪屋明。
何当招我宿,乘月上方行。
敛屦入寒竹,安禅过漏声。
高杉残子落,深井冻痕生。
罢磬风枝动,悬灯雪屋明。
何当招我宿,乘月上方行。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中禅院冬日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寄情于山水之间的心境。
"敛屦入寒竹,安禅过漏声。" 这两句表明诗人已经隐居在深山之中,即便是在严冬,也能找到心灵的宁静之所。"敛屦"指的是僧侣收拾僧鞋,以示脚步轻盈,"入寒竹"则是指行走于寒冷的竹林之中;"安禅过漏声"说明诗人在这样的环境里能够安心修禅,甚至连时间的流逝都可以通过听漏声来感知。
"高杉残子落,深井冻痕生。" 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冬日山中的景色。"高杉残子落"指的是即便是在高大的松树上,也有枯萎的松针随风而落;"深井冻痕生"则是说在寒冷的气候里,连深井的水面都结了冰。
"罢磬风枝动,悬灯雪屋明。" "罢磬"即是佛家打坐用的小石磬,一般用于提醒禅修时间;"风枝动"则表达了在风中摇曳的树枝之声,形成了一种自然界的钟声。"悬灯雪屋明"描绘的是夜晚雪地里,房内悬挂着灯笼,光线透过窗纸或门缝,映照出屋外的雪景。
"何当招我宿,乘月上方行。"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一种期盼和向往。当有一天,能邀请诗人去那宁静的地方居住,或许是在明亮的月光下,轻松地踏上了通往山中的道路。
整首诗通过描绘冬日山中禅院的景象,以及对自然界细微声音和景色的感受,展现了诗人对宗教修行生活的一种向往。同时,这也反映出诗人追求精神内在宁静、超脱世俗纷扰的心境。
鸣笳出望苑,飞盖下芝田。
水光浮落照,霞彩淡轻烟。
柳色迎三月,梅花隔二年。
日斜归骑动,馀兴满山川。
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
丰功利生人,天地同朽灭。
两桥对双阁,芳树有行列。
爱此如甘棠,谁云敢攀折。
吴关倚此固,天险自兹设。
海水落斗门,湖平见沙汭。
我行送季父,弭棹徒流悦。
杨花满江来,疑是龙山雪。
惜此林下兴,怆为山阳别。
瞻望清路尘,归来空寂灭。
白首征西将,犹能射戟支。
元戎选部曲,军吏换旌旗。
逐虏招降远,开边旧垒移。
重收陇外地,应似汉家时。
鄂渚逢游客,瞿塘上去船。
峡深明月夜,江静碧云天。
旧俗巴渝舞,新声蜀国弦。
不堪挥惨恨,一涕自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