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吹喧喧月色新,天街灯火夜通晨。
玉皇不赐传柑宴,散与千门万户春。
鼓吹喧喧月色新,天街灯火夜通晨。
玉皇不赐传柑宴,散与千门万户春。
这首诗描绘了元宵节(即元宵之夜,后来演变为元宵节,即现在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时间在农历正月十五日,当晚月亮如洗,是中国传统节气之一)京城的热闹景象。诗人通过“鼓吹喧喧月色新”一句,展现了节日期间京城内外鼓乐齐鸣,人们欢庆中兴的氛围,以及明媚如洗的月光。这不仅是对当夜美好景色的描绘,也反映出诗人对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的美好祝愿。
“天街灯火夜通晨”则继续描述节日之夜,京城中灯火辉煌,如同白昼,人们整夜庆祝,直至破晓,这样的景象不仅展现了节日的热闹,也映射出诗人对国力强盛、民众安居乐业心态的一种肯定。
接下来的“玉皇不赐传柑宴,散与千门万户春”则是诗人的另一种表达。这里的“玉皇”代指天帝,而“传柑宴”则源于古代天子对臣下的赏赐之仪式。在这句中,诗人借此意象,表达了节日里朝廷不必亲自颁布恩泽,因为节日的喜悦已经普及于民间,每一个家庭都沉浸在欢乐与祥和中。最后一词“春”字,也常用来象征新的生机与希望。
总体而言,诗人通过对元宵之夜京城景色的描绘,传达了节日的热闹非凡以及民众的喜悦心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的一种美好祝愿。
野吟何处最相宜,春景暄和好入诗。
高下麦苗新雨后,浅深山色晚晴时。
半岩云脚风牵断,平野花枝鸟踏垂。
倒载干戈是何日,近来麋鹿欲相随。
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
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
登高素秋月,下望青山郭。
俯视鸳鸯群,饮啄自鸣跃。
夫子虽蹭蹬,瑶台雪中鹤。
独立窥浮云,其心在寥廓。
时来顾我笑,一饭葵与藿。
世路如秋风,相逢尽萧索。
腰间玉具剑,意许无遗诺。
壮士不可轻,相期在云阁。
铜柱朱崖道路难,伏波横海旧登坛。
越人自贡珊瑚树,汉使何劳獬豸冠。
疲马山中愁日晚,孤舟江上畏春寒。
由来此货称难得,多恐君王不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