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公希代宝,弃世一何早。
吊死不及哀,殡宫已秋草。
悲来欲脱剑,挂向何枝好。
哭向茅山虽未摧,一生泪尽丹阳道。
王公希代宝,弃世一何早。
吊死不及哀,殡宫已秋草。
悲来欲脱剑,挂向何枝好。
哭向茅山虽未摧,一生泪尽丹阳道。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体现了诗人对故去之人的深切哀思和怀念。开篇“王公希代宝,弃世一何早”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逝者英年早逝的惋惜和不舍,"王公"可能是指某位尊贵的人物,而"希代宝"则强调其难得之处。"弃世一何早"则直接抒发了对逝者的哀伤。
接着“吊死不及哀,殡宫已秋草”两句描绘了一种凄凉的景象,"吊死"指的是为死者举行的丧礼,而"不及哀"则说明诗人无法到达逝者的丧礼现场表达哀思。"殡宫已秋草"则是对逝者墓地已经长满了秋天的荒草,增添了一种时间流逝和无常的感慨。
"悲来欲脱剑,挂向何枝好"一句中,“悲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悲痛,而“欲脱剑”则是借用古代吊唁时悬挂武器以示哀思的习俗,但这里却是诗人情感的一种比喻,表现了他想要找到一个能够寄托自己哀思的所在。"挂向何枝好"则是在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来表达自己的悲痛之情。
最后,“哭向茅山虽未摧,一生泪尽丹阳道”两句中,“哭向茅山”可能是指诗人面对逝者墓地的茅山而放声大哭,而“虽未摧”则说明即使是坚硬如茅草也承受不了诗人的哀痛。"一生泪尽丹阳道"则表达了诗人从此以后再无泪水可流,只是在丹阳的道路上回忆逝者的情景。
整首诗通过对逝者英年早逝的哀思,表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生命易逝的感慨。
风吹细柳摇香陌,行子萧条出京国。
白驹皎皎蹴严程,雾鬣马鬃带晚星。
栗薪瓜苦淹中野,不见三年忧莫写。
忧莫写兮心自知,欲写忧兮须此时。
我亦欲归归未得,送子归心转悽恻。
青袍白马走天涯,看到燕山几度花。
丈夫自古轻离别,岂是鞲鹰饱飞掣。
过尽长亭复短亭,故园桃李飘香雪。
北堂灵鹊声喳喳,下阶自衔萱草花。
慈母倚门每占喜,定想行人归到家。
昔时苦被鹊声误,臆对含愁如欲诉。
今日鹊声知有准,惊去回翔仍返顾。
东家郎君不出庭,别离那识过平生。
纵使今朝竞喧噪,有耳何曾为尔听。
西家农夫在田野,恬熙生长茅檐下。
几回著意送清音,聒乱生憎遭唾骂。
惟有慈闱白发亲,屡卜佳声秋复春。
温凊疏违甘旨缺,而今喜见远归人。
丁宁灵鹊莫飞去,深栖只向堂前树。
上无鹰鹯下弹丸,每听流声慰愁绪。
行人既归尔适宜,行人又去尔不知。
但当爱身慎饮啄,他年再报归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