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师楞伽山中人,气岸古淡僧麒麟。
曹溪老兄一与语,金玉声利。
泥弃唾委,兀兀如顽云。
骊珠兮固难价其价,灵芝兮何以根其根。
真貌枯槁言朴略,衲衣烂黑烧岳痕。
忆昔十四五年前苦寒节,礼师问师楞伽月。
此时师握玉麈尾,报我却云非日月。
一敲粉碎狂性歇,庭松无韵冷撼骨。
搔窗擦檐数枝雪,迩来流浪于吴越。
一片闲云空皎洁,再来寻师已蝉蜕。
薝卜枝枯醴泉竭,水檀香火遗影在。
甘露松枝月中折,宝师往日真隐心,今日不能堕双血。
吾师楞伽山中人,气岸古淡僧麒麟。
曹溪老兄一与语,金玉声利。
泥弃唾委,兀兀如顽云。
骊珠兮固难价其价,灵芝兮何以根其根。
真貌枯槁言朴略,衲衣烂黑烧岳痕。
忆昔十四五年前苦寒节,礼师问师楞伽月。
此时师握玉麈尾,报我却云非日月。
一敲粉碎狂性歇,庭松无韵冷撼骨。
搔窗擦檐数枝雪,迩来流浪于吴越。
一片闲云空皎洁,再来寻师已蝉蜕。
薝卜枝枯醴泉竭,水檀香火遗影在。
甘露松枝月中折,宝师往日真隐心,今日不能堕双血。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禅师的生活状态和诗人与之交流的情景。开篇“吾师楞伽山中人,气岸古淡僧麒麟”两句,通过对比,将禅师的品行与自然山水相结合,形象地展示了禅师超凡脱俗的一面。
接着,“曹溪老兄一与语,金玉声利”表达了诗人与禅师交流时,那种如同金玉般珍贵和悦耳的言谈,使人感受到禅理的深邃和清新。
“泥弃唾委,兀兀如顽云。骊珠兮固难价其价,灵芝兮何以根其根”这几句,通过对比世间珍宝与灵山奇观,强调了禅师之所以珍贵,是因为他的修为和智慧不以物质衡量,而是如同灵山之灵芝,不可估价。
“真貌枯槁言朴略,衲衣烂黑烧岳痕”描绘了禅师的形象,他的面容如同枯木一般,言谈简约而深刻;他的僧衣虽旧且有烧焦的痕迹,但却透露出他修行的艰苦和不染尘俗。
“忆昔十四五年前苦寒节,礼师问师楞伽月。此时师握玉麈尾,报我却云非日月”这几句,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转和诗人的怀念。在过去的某个冬季,诗人曾向禅师请教,而现在禅师手持玉麈尾,却告诉诗人,这不是寻常的日月可比。
“一敲粉碎狂性歇,庭松无韵冷撼骨”则是对禅理的体验,即通过禅定的修行,打破了世间的迷惑,使内心获得宁静,而那种宁静如同寒风中树木般,给人以深刻的震撼。
“搔窗擦檐数枝雪,迩来流浪于吴越”描绘了一种飘泊生活中的诗人,通过对窗棂和屋檐上积雪的描述,传达了诗人的孤独与漂泊,以及他在江南地区的游历。
“一片闲云空皎洁,再来寻师已蝉蜕”表达了诗人再次寻访禅师时的心境,那片闲云象征着心灵的净化和超脱,而“蝉蜕”则暗示了变化与成长。
“薝卜枝枯醴泉竭,水檀香火遗影在。甘露松枝月中折,宝师往日真隐心,今日不能堕双血”这几句,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再次表达了他对禅师智慧和修为的敬仰,以及自己无法达到禅师那种境界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禅师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净化的主题。
不著烟蓑,小坐溪边,持竿自由。
破青萍万点,锦鳞作对,翠蘅几片,银沫喷沤。
立上蜻蜓,掠过燕子,镜面波平漾直钩。
须相待、翣时连贯,绕涧深游。濠梁乐意成愁。
听唼唼、无声动碧流。
笑富贵鸂畔,千秋避迹,淮阴台下,一旦封侯。
香饵频添,垂丝稳宕,浪影圆时双尾投。
居然得、胜临渊暗羡,缘木长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