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法归一心,一心何所寄。
灵光自巍巍,无物不具备。
如来既先觉,要警众生寐。
倒说纵横说,莫非明此事。
上根可与语,惟有十二士。
问略答更详,玄关大开示。
下及三种观,真修岂容废。
定轮各差殊,均入清净地。
直须顿悟入,不落第二义。
圆觉与圆通,总是闲名字。
万法归一心,一心何所寄。
灵光自巍巍,无物不具备。
如来既先觉,要警众生寐。
倒说纵横说,莫非明此事。
上根可与语,惟有十二士。
问略答更详,玄关大开示。
下及三种观,真修岂容废。
定轮各差殊,均入清净地。
直须顿悟入,不落第二义。
圆觉与圆通,总是闲名字。
这首宋诗《读圆觉经》是郭印所作,通过对《圆觉经》的理解和感悟,诗人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深入思考。首句“万法归一心”揭示了佛法的核心理念,即世间万物皆源于同一本心。接着,“一心何所寄”提出问题,暗示心的本质难以捉摸,却又无所不在。
“灵光自巍巍,无物不具备”运用象征手法,形容佛性光辉普照,无所不包。诗人认为如来佛已经觉悟,他的教导旨在唤醒沉睡的众生。“倒说纵横说,莫非明此事”强调佛法的智慧深奥,即使是复杂多变的解说,其核心都是为了阐明这个道理。
“上根可与语,惟有十二士”指出只有修行悟性极高的人才能真正理解佛法,这里提到的“十二士”可能是指修行者中的佼佼者。接下来,诗人区分了不同层次的修行方法,强调真修的重要性,并提醒人们不能懈怠。
“定轮各差殊,均入清净地”说明不同的修行路径虽然不同,但最终目标都是达到清净的境界。最后,“直须顿悟入,不落第二义”强调直接领悟佛法的真谛,避免陷入繁琐的理论辨析,提倡直指人心的顿悟。
结尾两句“圆觉与圆通,总是闲名字”,看似轻描淡写,实则点出真正的佛法不在于文字和概念,而在于个人的体验和实践。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揭示了佛教修行的核心精神,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