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文皇三出边,六龙飞雨净烽烟。
天门直向阴山辟,北斗翻从南极悬。
铁马春饥填瀚海,金人秋祭失祁连。
只今何处无廉李,野哭荒村几岁年。
忆昔文皇三出边,六龙飞雨净烽烟。
天门直向阴山辟,北斗翻从南极悬。
铁马春饥填瀚海,金人秋祭失祁连。
只今何处无廉李,野哭荒村几岁年。
这首明代诗人王世贞的《忆昔三首(其一)》以回忆唐朝文皇(唐太宗李世民)三次出征边疆的历史事件为题材,展现了当时战争的壮丽场景和深刻影响。
首句“忆昔文皇三出边”,直接点题,唤起读者对历史的追忆,强调了唐太宗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多次平定边患的事实。
“六龙飞雨净烽烟”描绘了皇帝亲征时,威武的军队如神龙般驱散战争的乌云,象征着和平的到来,烽烟尽消。
“天门直向阴山辟,北斗翻从南极悬”运用夸张手法,将天门比喻为通往阴山的门户,显示出军队的强大气势;而北斗星倒转,暗示了天地为之震撼的战功。
“铁马春饥填瀚海,金人秋祭失祁连”进一步描绘战争的艰辛与胜利,铁骑在春天的草原上因饥饿而奋勇前行,敌人的秋季祭祀仪式(可能指战利品献祭)在失去祁连山后无法举行,寓意着唐朝军队的节节胜利。
最后,“只今何处无廉李,野哭荒村几岁年”以反问收尾,表达了诗人对当今社会的感慨,虽然英雄如李靖般的廉洁将领已难寻觅,但战争留下的荒凉景象和百姓的哀泣声仍历历在目,寓含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残酷性的反思。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历史战争场面,赞美了唐朝的英勇与辉煌,同时也揭示了战争带来的深沉哀痛,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来朝当路日,承诏改辕时。
再领须句国,仍迁少昊司。
暖风抽宿麦,清雨卷归旗。
赖寄新珠玉,长吟慰我思。
花深桥转水潺潺,角里先生自闭关。
看竹已知行处好,望云空得暂时闲。
谁言有策堪经世,自是无钱可买山。
一局残棋千点雨,绿萍池上暮方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