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墙弦索无心听,挑灭银灯。暗忆平生。
白发萧萧酒易醒。月华风定芭蕉冷,楼上三更。
不住鸡声。一枕江南梦未成。
隔墙弦索无心听,挑灭银灯。暗忆平生。
白发萧萧酒易醒。月华风定芭蕉冷,楼上三更。
不住鸡声。一枕江南梦未成。
这首《采桑子·云塞秋夜》由明末清初诗人曹溶所作,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略带哀愁的秋夜景象。词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主人公在深夜中的思绪与情感。
“隔墙弦索无心听”,开篇即营造出一种疏离感,弦索之声虽在耳边,却无意倾听,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与淡漠。“挑灭银灯”一句,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熄灭灯火的动作,同时也象征着内心世界的隐匿与封闭。“暗忆平生”,则直接点明了主人公在夜晚回忆往昔的情景,流露出对过往生活的怀念与感慨。
“白发萧萧酒易醒”,随着年岁的增长,主人公的头发已变得稀疏而苍白,饮酒也难以沉醉,这不仅是生理上的变化,更是心灵深处对岁月流逝、青春不再的无奈与感伤。“月华风定芭蕉冷”,月光如水,微风停歇,芭蕉叶上凝结的露珠似乎也感受到了夜的寒意,这一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渲染了环境的凄清与主人公心境的凉薄。“楼上三更”,时间的推移,将故事推向更深的夜晚,三更时分,夜深人静,更显孤独。“不住鸡声”,远处传来不绝于耳的鸡鸣声,打破了夜的宁静,也提醒着主人公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有限性。“一枕江南梦未成”,最后,主人公试图在梦中寻找江南的温暖与美好,但最终未能成眠,表达了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与挣扎。
整首词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主人公在秋夜中复杂的情感世界,既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也有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与挣扎,以及对未来可能性的渴望与期待。
匹马萧萧去不前,平芜千里见穷边。
关山色死秋深日,鼓角声沈霜重天。
荒骨或衔残铁露,惊风时掠暮沙旋。
陇头冤气无归处,化作阴云飞杳然。
秦帝沦玉镜,留侯降氛氲。
感激黄石老,经过沧海君。
壮士挥金槌,报雠六国闻。
智勇冠终古,萧陈难与群。
两龙争斗时,天地动风云。
酒酣舞长剑,仓卒解汉纷。
宇宙初倒悬,鸿沟势将分。
英谋信奇绝,夫子扬清芬。
胡月入紫微,三光乱天文。
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
采尔幕中画,戡难光殊勋。
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
但洒一行泪,临岐竟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