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门病后少曾开,今日人扶出郭来。
君奉潘舆贫亦乐,我贪汉橐老犹呆。
明师不患无高弟,大匠何尝有弃材。
若见蓬仙烦问讯,掉头一去几时回。
柴门病后少曾开,今日人扶出郭来。
君奉潘舆贫亦乐,我贪汉橐老犹呆。
明师不患无高弟,大匠何尝有弃材。
若见蓬仙烦问讯,掉头一去几时回。
此诗是宋代文学家刘克庄所作,名为《送方善夫赴鹭洲山长二首(其二)》。这是一首表达对友人离别之情和人生哲理的诗歌。
“柴门病后少曾开,今日人扶出郭来。”
此两句描写了诗人的生活状态,由于疾病缠身,家中的柴门很少打开,今天在他人的搀扶下才终于走出了城郭,这显示了作者长期的闭塞与孤立,以及对外界的渴望和依赖。
“君奉潘舆贫亦乐,我贪汉橐老犹呆。”
这里借用了历史上两位隐逸之士——潘岳和汉文帝,表达了诗人对于淡泊名利、安于清贫的向往。潘岳虽然穷困但仍然快乐自得,而自己即使年老,也还沉迷于物质享受没有醒悟。
“明师不患无高弟,大匠何尝有弃材。”
这两句用比喻手法,意在强调真正的智者和艺术家不会因为缺乏优秀的学生或材料而感到困扰。这里暗含诗人对友人的赞美之意,认为方善夫是难得的人才。
“若见蓬仙烦问讯,掉头一去几时回。”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离别的惆怅和不舍,以及对未来的无限牵挂。蓬莱仙山在中国传说中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若见”意味着如果有机会遇到,那里的人会询问消息;“掉头一去几时回”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离别后的思念,担心友人一走不知何时才能再次相见。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展现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对生活态度的自省,以及对未来的渺茫与期待。
艮斋先生门下士,寒星向晓今馀几。
春风堂上刘更生,十年桂山问奇字。
艮斋正派谁真传,更生得髓仍得肝。
春风卷著两袖里,放出抟扶天地间。
涪翁浣花醉图歌,歌词自作复自写。
少陵无人张颠死,此翁奄有二子者。
不论钗股与锥沙,更数旱蛟及惊蛇。
诗仙不合兼草圣,鬼妒天嗔教薄命。
人言爱书缘爱贤,紫眉未必胜青编。
旧时鬼门关外客,如今一字抵尺璧,何须千载空相忆。
古人浪语笔如椽,何人解把笔题天。
昆崙为笔点海水,青天借作一张纸。
作商猗那周皇矣,廷尉簿正邵夫子。
淳熙圣孝贯三光,题大如天谁敢当。
夫子一洒金玉章,银河吹笙间琳琅。
吉甫奚斯鸿雁行,彼何人哉唐漫郎。
夜来玉虫杂金粟,老夫春寒眠不足。
起来拾得圣孝诗,灯花阿那圣得知。
萧萧淅淅荻花风,惨惨澹澹云物容。
欲雪不雪关得侬,得归未归一莞中。
年华纵留春已换,半生作客今何恨。
夜来飞霰打僧窗,便恐雪真数尺强。
催科不拙亦安出,吾民沥髓不濡骨。
边头犀渠未晏眠,天不雨粟地流钱。
四序各自佳,要不如春时。
何必花与柳,始爱春物熙。
今晨驾言出,从公南山西。
泥软屦自惬,风嫩面不知。
寒草动暖芽,晴山馀雨姿。
水日亦相媚,蹙纹生碎晖。
鸟声岂为我,我听偶自怡。
出门初惮烦,载涂乃忘归。
但令我意适,岂校出处为。
路人见我揖,属我有所思。
我不见其面,信口聊应之。
徐悟恐忤物,欲谢已莫追。
我率或似傲,彼愠独得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