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岩石径苔痕曲,千峰染就高低绿。
风激梵声寒,松涛助夜湍。
云埋欹路断,日落樵归半。
新笋接篱腰,吟情渡小桥。
幽岩石径苔痕曲,千峰染就高低绿。
风激梵声寒,松涛助夜湍。
云埋欹路断,日落樵归半。
新笋接篱腰,吟情渡小桥。
此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幽深的山林景象。首句“幽岩石径苔痕曲”,以“幽”字开篇,营造出一种深邃、静谧的氛围,接着“石径”、“苔痕曲”则具体描绘了山路蜿蜒、青苔覆盖的情景,给人一种古朴而自然的感觉。
“千峰染就高低绿”一句,通过“千峰”与“高低绿”的对比,展现了山峦层叠、绿意盎然的壮丽景色。这里的“染就”二字,生动地描绘出了山色的浓郁与层次感。
接下来,“风激梵声寒,松涛助夜湍。”描绘了夜晚山中特有的宁静与神秘。风声、梵音、松涛与湍急的水流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动与静、声与色相融合的画面,给人以心灵的触动。
“云埋欹路断,日落樵归半。”进一步渲染了山林的幽深与时间的流逝。云雾遮蔽了崎岖的小路,夕阳西下,归家的樵夫只有一半的身影,这样的描写既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朴素。
最后,“新笋接篱腰,吟情渡小桥。”以“新笋”生长的场景结束全诗,寓意着生命的活力与希望。同时,诗人通过“吟情渡小桥”这一动作,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与赞美之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山林的静美、时间的流转以及诗人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富有诗意的山水画卷。
天衢车马迹,急若机上梭。
义虽平生笃,不越一再过。
夫子累顾我,言归泛长河。
得邑美建业,风流犹可歌。
依稀江令宅,秋草应更多。
五题谁复咏,钟蒋与嵯峨。
畴昔居洛阳,看尽名园花。
临水复荫竹,艳色照彤霞。
良友相与至,竞饮欢无涯。
而今犹老翁,鬓发但未华。
昨日到湖上,碧水涵蒲芽。
此情颇已惬,薄宦非初嗟。
况乃蒙见怜,带雨摘春葩。
虽无向时乐,惠好仍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