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般若名相假,涅槃真如亦是虚。
欲得心神真解脱,一切名相本来无。
十方世界风尘净,州州县县绝艰虞。
王道荡荡无偏党,举国众生同一如。
不动干戈安万姓,法王合掌髻中珠。
菩提般若名相假,涅槃真如亦是虚。
欲得心神真解脱,一切名相本来无。
十方世界风尘净,州州县县绝艰虞。
王道荡荡无偏党,举国众生同一如。
不动干戈安万姓,法王合掌髻中珠。
这首诗歌颂了佛教中的菩提般若智慧和涅槃的真理,指出心神的解脱是通过超越一切名相和概念来实现的。诗中还描绘了一幅理想中的社会画卷,世界纯净、政治清明,无战争,众生平等,国泰民安,佛法融汇于国家之治,呈现出一种精神与世俗和谐统一的美好愿景。
从艺术性来看,这首诗语言简练而深刻,意境辽阔而充满哲理。它不仅展现了作者对佛教哲学的理解,也展示了其对社会理想状态的向往。通过对比和反衬,诗人强调了心灵解脱的重要性,同时也描绘了一种超越尘世的美好景象。
整首诗结构紧凑,语言精炼,每个字、每一句都承载着深厚的思想内容。这种对佛教哲理与社会理想并重的表达方式,在唐代诗歌中颇为罕见,显示了作者在文化和宗教领域的深邃造诣。
闽江闽山相对青,照人肝胆寒如冰。
路旁脩松夹古桂,风鼓吟髭月随袂。
君有莱衣我独无,此乐不能与之俱。
老夫耄矣君年少,喜见功名将远到。
归欤归欤盍归欤,长途玉汝千金躯。
来秋来作广寒客,相携醉舞红尘陌。
吴松江头田舍翁,年年苕溪摇飞篷。
沿溪杨柳旧相识,问翁何事犹西东。
心欲无言泪如洗,松楸正在西山里。
余生五十五番春,七十为期春梦耳。
追思畴昔谋亲茔,雁行差差三弟兄。
伯兮季兮不可作,老来只影嗟零丁。
手种青杉踰百尺,藤花薜蔓笼台石。
一年一到一徘徊,此后徘徊几朝夕。
九泉属望天潜知,寸草难报阳春晖。
教子一经答先志,买山傍墓终焉计。
读书可大吾门闾,没世可从先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