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沙断岸几千尺,树色烟光渺无极。
一叶扁舟归去来,渔翁放棹倚芦荻。
八九山家云水村,白蘋红蓼数渔船。
沙寒石瘦木叶落,一钩淡月照黄昏。
小桥跨水碧溪浅,苍壁丹崖半苔藓。
樵子归担竹两竿,落霞孤鹜天边远。
千山万山风色清,四柱茅亭立晚汀。
花红草绿山水静,独步亭前秋月明。
山前一阵梧桐雨,落花惊断山禽语。
谁家楼阁隐青林,老僧归寺立溪浒。
一溪流水绕云根,草舍茅庵常闭门。
客来倚棹一回顾,直疑此是真桃源。
洞门紫翠交相映,林幄山屏更清胜。
何人作此无声诗,展开如入溪山镜。
平沙断岸几千尺,树色烟光渺无极。
一叶扁舟归去来,渔翁放棹倚芦荻。
八九山家云水村,白蘋红蓼数渔船。
沙寒石瘦木叶落,一钩淡月照黄昏。
小桥跨水碧溪浅,苍壁丹崖半苔藓。
樵子归担竹两竿,落霞孤鹜天边远。
千山万山风色清,四柱茅亭立晚汀。
花红草绿山水静,独步亭前秋月明。
山前一阵梧桐雨,落花惊断山禽语。
谁家楼阁隐青林,老僧归寺立溪浒。
一溪流水绕云根,草舍茅庵常闭门。
客来倚棹一回顾,直疑此是真桃源。
洞门紫翠交相映,林幄山屏更清胜。
何人作此无声诗,展开如入溪山镜。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田园图景,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深切感受和向往。
开篇“平沙断岸几千尺,树色烟光渺无极”两句,以宏伟的画面展现了广阔的沙滩与延绵的山林,给人以无垠的感觉。紧接着,“一叶扁舟归去来,渔翁放棹倚芦荻”描绘了一幅渔夫在夕阳下的宁静生活图景。
“八九山家云水村,白蘋红蓼数渔船”则将视角转向山村和云雾缭绕的水乡,渲染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而“沙寒石瘦木叶落,一钩淡月照黄昏”则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秋日落叶与初冬月色交织出的静谧氛围。
以下几句“小桥跨水碧溪浅,苍壁丹崖半苔藓。樵子归担竹两竿,落霞孤鹜天边远”继续描绘了山间的宁静与美丽,以及樵夫晚归的景象。
诗人随后笔触转向“千山万山风色清,四柱茅亭立晚汀。花红草绿山水静,独步亭前秋月明”几句,以更为广阔的视角展示了山川的壮丽和秋夜的宁静。
接下来的“山前一阵梧桐雨,落花惊断山禽语”则捕捉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梧桐雨,营造出一种生动的自然界面。紧接着,“谁家楼阁隐青林,老僧归寺立溪浒”描绘了一个隐逸于深山之中的情境。
“一溪流水绕云根,草舍茅庵常闭门。客来倚棹一回顾,直疑此是真桃源”几句则以流水和云雾为背景,勾勒出一个隐秘的仙境,使读者不禁怀疑是否进入了传说中的桃花源。
最后,“洞门紫翠交相映,林幄山屏更清胜。何人作此无声诗,展开如入溪山镜”则以对比手法强调了山水之间的和谐与美丽,将自然景致比喻为一幅无声的诗画,最终达到了一种超越语言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通过层次分明、意象丰富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也表现了对隐逸生活和精神境界的向往,是一篇集观赏性与抒情性于一体的山水田园诗。
古人留路去,今日共君行。
若待青山尽,应逢白发生。
谁知到兰若,流落一书名。
圣主临前殿,殷忧遣使臣。
气迎天诏喜,恩发土膏春。
草色催归棹,莺声为送人。
龙沙多道里,流水自相亲。
西京无暑气,夏景似清秋。
天府来相辟,高人去自由。
江山通蜀国,日月近神州。
若共将军语,河兰地未收。
寂寞俱不偶,裹粮空入秦。
宦途已可识,归卧包山春。
旧国指飞鸟,沧波愁旅人。
开樽洛水上,怨别柳花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