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兵荒日,分飞直至今。
知担诸子出,却入四明深。
衣必编仙草,僧应共栗林。
秋风溪上路,应得一相寻。
淮海兵荒日,分飞直至今。
知担诸子出,却入四明深。
衣必编仙草,僧应共栗林。
秋风溪上路,应得一相寻。
这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色的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来表达一种超脱世俗、向往自然和道法生活的情怀。开篇“淮海兵荒日”直接将读者带入一个战争与荒凉交织的历史场景,但随即转向“分飞直至今”,则是说这些往事如同鸟儿般飞散,留在当下的是一份悠长而深远的情感。
接着,“知担诸子出”表明诗人对世间纷争的看破与放下,而“却入四明深”则显示了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决心。“四明”这里可能指的是一个地名,也可能是对清净自然之处的一种概称。诗人的选择是一种精神上的逃离,追求一种更为超脱与纯粹的生存状态。
“衣必编仙草,僧应共栗林”一句通过对服饰和居所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道法生活的向往。编织仙草为衣、与僧侣共享栗林,既是对物质生活自给自足的一种追求,也体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人生态度。
最后,“秋风溪上路,应得一相寻”则是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诗人期待着与知音的相遇。这里的“相寻”不仅是空间上的接近,更有精神层面的共鸣。在这条秋风中的溪边小路上,与志同道合之人的邂逅,是诗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表现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理念。
嗟君七岁知念母,怜君壮大心愈苦。
羡君临老得相逢,喜极无言泪如雨。
不羡白衣作三公,不爱白日升青天。
爱君五十著綵服,儿啼却得偿当年。
烹龙为炙玉为酒,鹤发初生千万寿。
金花诏书锦作囊,白藤肩舆帘蹙绣。
感君离合我酸辛,此事今无古或闻。
长陵朅来见大姊,仲孺岂意逢将军。
开皇苦桃空记面,建中天子终不见。
西河郡守谁复讥,颍谷封人羞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