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寄四明闾丘道士二首·其一》
《寄四明闾丘道士二首·其一》全文
唐 / 贯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淮海兵荒日,分飞直至今。

知担诸子出,却入四明深。

衣必编仙草,僧应共栗林。

秋风溪上路,应得一相寻。

(0)
翻译
当年淮海战乱时,我们从此分离再无音讯。
我深知你带着孩子们离开,深入了四明山的深处。
你的衣物或许已编制成仙草般的朴素,想必你也与僧侣们共度艰辛。
秋风吹过溪边小路,我想你或许会来找我相见。
注释
淮海:指淮海战役发生的地区。
兵荒:战乱后的荒凉。
分飞:分离。
直至今:直到现在。
知:知道。
担:携带。
诸子:孩子们。
四明深:四明山深处。
衣必:衣物一定。
编仙草:编织得像仙草般简单。
僧应:僧侣们应该。
栗林:栗树林,代指艰苦的生活。
秋风:秋天的风。
溪上路:溪边的小路。
应得:可能会。
一相寻:彼此寻找。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色的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来表达一种超脱世俗、向往自然和道法生活的情怀。开篇“淮海兵荒日”直接将读者带入一个战争与荒凉交织的历史场景,但随即转向“分飞直至今”,则是说这些往事如同鸟儿般飞散,留在当下的是一份悠长而深远的情感。

接着,“知担诸子出”表明诗人对世间纷争的看破与放下,而“却入四明深”则显示了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决心。“四明”这里可能指的是一个地名,也可能是对清净自然之处的一种概称。诗人的选择是一种精神上的逃离,追求一种更为超脱与纯粹的生存状态。

“衣必编仙草,僧应共栗林”一句通过对服饰和居所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道法生活的向往。编织仙草为衣、与僧侣共享栗林,既是对物质生活自给自足的一种追求,也体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人生态度。

最后,“秋风溪上路,应得一相寻”则是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诗人期待着与知音的相遇。这里的“相寻”不仅是空间上的接近,更有精神层面的共鸣。在这条秋风中的溪边小路上,与志同道合之人的邂逅,是诗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表现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理念。

作者介绍
贯休

贯休
朝代:唐   字:德隐   籍贯: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   生辰:832~912

贯休(832~912),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
猜你喜欢

朱寿昌郎中,少不知母所在,刺血写经,求之五十年,去岁得之蜀中。以诗贺之

嗟君七岁知念母,怜君壮大心愈苦。

羡君临老得相逢,喜极无言泪如雨。

不羡白衣作三公,不爱白日升青天。

爱君五十著綵服,儿啼却得偿当年。

烹龙为炙玉为酒,鹤发初生千万寿。

金花诏书锦作囊,白藤肩舆帘蹙绣。

感君离合我酸辛,此事今无古或闻。

长陵朅来见大姊,仲孺岂意逢将军。

开皇苦桃空记面,建中天子终不见。

西河郡守谁复讥,颍谷封人羞自荐。

(0)

枕上

小智好自私,小德常自足。

自私开人贼,自足心有目。

瑕瑜不相掩,君子比良玉。

默默枕上思,戒之在深笃。

(0)

行阙养种园千叶杏花二首·其一

不信东皇也有私,如何偏宠杏花枝。

于中更出红千叶,且道此花奇不奇。

(0)

清平乐

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客里看春多草草,总被诗愁分了。

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 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

(0)

清静经

大地山河一卷经,拈来题目甚分明。

山花野草皆谈说,蠢动含灵侧耳听。

(0)

咏泉州刺桐

闻得乡人说刺桐,叶先花发始年丰。

我今到此忧民切,只爱青青不爱红。

(0)
诗词分类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松树 写风 写草 气节 沧桑 庐山
诗人
谢肃 董纪 周岸登 杨爵 孙应时 林大钦 黄公辅 黄廷用 戴梓 华镇 杨荣 费墨娟 仇远 李云龙 释慧空 陆文圭 杨巍 叶茵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