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雁无定栖,随阳以南北。
嗟哉此为奴,至性能恳恻。
人将伺其殆,奴辄告之亟。
举群寤而飞,机巧无所得。
夜或以火取,奴鸣火因匿。
频惊莫我捕,顾谓奴不直。
嗷嗷身百忧,泯泯众一息。
相随入矰缴,岂不听者惑。
偷安与受绐,自古有亡国。
君看雁奴篇,祸福甚明白。
雁雁无定栖,随阳以南北。
嗟哉此为奴,至性能恳恻。
人将伺其殆,奴辄告之亟。
举群寤而飞,机巧无所得。
夜或以火取,奴鸣火因匿。
频惊莫我捕,顾谓奴不直。
嗷嗷身百忧,泯泯众一息。
相随入矰缴,岂不听者惑。
偷安与受绐,自古有亡国。
君看雁奴篇,祸福甚明白。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哀艳的情感和深刻的社会寓意。从字里行间,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弱者的同情。诗中的"雁雁无定栖"象征着那些没有固定归宿、漂泊不定的下层民众,他们随波逐流,无处安身。这也映射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困苦的现实。
"嗟哉此为奴,至性能恳恻"一句则透露出诗人对这些弱者的深切同情。他们如同奴仆一般,被迫在严苛的环境中求生存,表现出一种悲凉的情感。
而"人将伺其殆,奴辄告之亟"则揭示了权力与弱势群体之间的矛盾。那些掌握权力的人总是时刻关注着这些弱者的动向,以防他们产生任何反抗之举。而这些弱者为了生存,只能小心翼翼地告知自己的处境,生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举群寤而飞,机巧无所得"中,诗人通过雁鸟集体飞行却无法得到任何实际利益的比喻,表达了对现实社会中智慧和努力未能得到相应回报的感慨。夜晚使用火光捕捉雁奴的场景,更是强化了这种无力感。
"频惊莫我捕,顾谓奴不直"则反映出弱者的处境,尽管他们不断地受到惊吓,但依旧被视为不忠诚,这种偏见和误解让人感到悲哀。
诗歌最后两句"相随入矰缴,岂不听者惑。偷安与受绐,自古有亡国"则指出那些追求暂时的安逸和接受虚假的安慰的人们,最终可能会导致国家的灭亡。这种深刻的历史洞察力是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剖析。
整首诗通过雁奴的形象,传达了诗人对于底层民众的悲哀和对统治阶级的批判,同时也警示着读者要警惕那些貌似安稳却实则危机重重的社会现象。
好水不厌阔,好风不厌凉。
况有十顷荷,荷风媚波光。
主人昔谓余,此境不可忘。
举觞集群英,期以朝未央。
清欢遣丝竹,善谑停优倡。
快若鱼脱网,适比鸳在梁。
搴芳衣履湿,饮渌肌骨香。
操觚赋相联,妙续楚九章。
苦吟堕饥蝉,巧咏发轻簧。
常胜或倒戈,突出或擅场。
或峙而遽蹴,或抑而载扬。
所欠独巨翁,不使人意强。
孱衲尔何为,竭飒立在傍。
有间众稍默,谈辩忽汪洋。
夕风亦损荷,万事付叵量。
高名闻已久,方策有文雕。
接得诗人信,知从谏议招。
住遥劳枉刺,去速恨移桡。
何处逢黄菊,秋风故六朝。
渺平沙、莽莽海风吹,一寒气崔嵬。
耿长天欲压,河流不动,云湿如灰。
帝敕冰花剪刻,飞瑞上燕台。
马上行人笑,万玉堆豗。
滉漾天街晴昼,料酒楼歌馆,都是春回。
喜丰年有象,贺表四方来。
仗下貂裘茸帽,拥千官、齐上紫金杯。
明朝起,江南驿使,来进宫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