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体现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中的虚伪和表面现象的深刻洞察。首句“朝真暮伪何人辨”直接指出了世间的人们往往在早晨表现真诚,而到了晚上则变得虚假,且这种变化无人能够辩别。这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伦理道德的批判态度。
接着,“古往今来底事无”表达了一种历史感和宿命论,认为自古至今一切都是徒劳无功,没有什么真正重要的事情。紧接着,“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则是说人们只喜欢那些能够装作圣人的庸医,而宁肯相信一个懂得装傻的人的智慧。这两句强调了社会上真假难辨,人心不古。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通过自然界的比喻,进一步说明了表象与本质之间的差异。草间微弱的光芒终究不是火焰,而荷叶上的露水也并非珍珠。这两句诗意在告诫人们不可迷惑于外表,应当寻求真实和内涵。
最后,“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则是说即使是不被采纳的燃烧着的柴火,也能同时发光和供人乘坐,但终究难免消逝,这种昙花一现的光彩又有什么区别呢?这两句诗表达了对世事无常和物质世界虚幻性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多个层面展现了白居易对社会真相的洞察和批判,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世事无常的悲观情绪。
乞得纷纷扰扰身,结茅都峤与仙邻。
少而寡欲颜常好,老不求名语益真。
许迈有妻还学道,陶潜无酒亦从人。
相随十日还归去,万劫清游结此因。
岁月如奔箭,屈指又中秋。
去年江上行役,常动故乡愁。
容与碧云亭畔,极目江山千里,隐隐是西州。
日暮天容敛,鸥雁下汀洲。回故棹,寻旧里,解客裘。
功名前定,时到安得为淹留。
幸有青编万轴,且又日长无事,莫恁做闲忧。
花下常携酒,明月好登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