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湖山间,是处独疏朗。
虚斋适构成,廓然涵万象。
图书鉴古今,草木乐长养。
祛彼红尘缘,结此青霞想。
鸢鱼自岂知,化机一俯仰。
表里湖山间,是处独疏朗。
虚斋适构成,廓然涵万象。
图书鉴古今,草木乐长养。
祛彼红尘缘,结此青霞想。
鸢鱼自岂知,化机一俯仰。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位于湖山之间的旷观斋,其环境之清幽,氛围之超脱,令人向往。诗人以“表里湖山间,是处独疏朗”开篇,点明了斋所处的地理位置,四周山水环绕,环境清静,独有一份疏朗之气。接着,“虚斋适构成,廓然涵万象”,描述了斋内空间的宽敞与开阔,仿佛能包容世间万物。
“图书鉴古今,草木乐长养”两句,进一步展现了斋内的文化氛围和自然和谐之美。斋中藏书丰富,既可鉴古知今,又能让草木得以生长,享受自然的滋养。这种对知识的追求与对自然的尊重,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热爱。
“祛彼红尘缘,结此青霞想”则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纷扰,向往宁静高远的精神世界。他希望摆脱尘世的束缚,与青霞为伴,追求心灵的自由与纯净。
最后,“鸢鱼自岂知,化机一俯仰”以鸢(老鹰)和鱼为例,说明万物皆顺应自然规律,无论是高飞的鸢还是游动的鱼,都在遵循着生命的节奏。诗人借此表达出对宇宙自然法则的敬畏与认同,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以及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向往。
雁儿无意绪,傍云斜度,夜分凄苦。
落叶征车,回首凤城天暮。
一片秦时古月,已照遍、关山羁旅。
凝望处,芦沟西北,数行烟树。
自怜草草天涯,怅负了家园,桂花尊俎。
牢落青衫,暗染几痕凉露。
今夕未知何夕,甚易水、荒寒如许。
愁欲赋,三声两声更鼓。
蟋蟀声中,流萤影外,小屏深夜低护。
悄然细雨侵时,恰是愁人坐处。
遮来翠袖,尚记取、春宵私语。
算几度、燕去鸿来,孤馆剔残红缕。
花屡卜、酒徒易去,人著梦、纸窗未曙。
西风几个黄昏,缺月几家机杼。
槐黄过了,又重把、孤檠分付。
愧十载、误汝清光,不照绮筵朱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