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篷载烟雨,鼓枻过东溪。
盘桓万山间,乘兴信所之。
桃花流水岸,缭绕路欲迷。
隐隐鸡犬声,时时出翠微。
支筇试幽讨,中有高人居。
平湖湛寒碧,疏林擢新枝。
始至俗眼明,延缘遂忘疲。
方瞳绿发翁,一笑深相知。
高谭漱芳润,探囊出新诗。
拍手孤鸿翔,拄杖凌空飞。
举酒对东风,献酬各不辞。
欲去不忍去,绿树鸣催归。
我欲从公住,奈此尘鞅羁。
短篷载烟雨,鼓枻过东溪。
盘桓万山间,乘兴信所之。
桃花流水岸,缭绕路欲迷。
隐隐鸡犬声,时时出翠微。
支筇试幽讨,中有高人居。
平湖湛寒碧,疏林擢新枝。
始至俗眼明,延缘遂忘疲。
方瞳绿发翁,一笑深相知。
高谭漱芳润,探囊出新诗。
拍手孤鸿翔,拄杖凌空飞。
举酒对东风,献酬各不辞。
欲去不忍去,绿树鸣催归。
我欲从公住,奈此尘鞅羁。
这首宋朝诗人徐瑞的《癸未三月初七日泛舟东溪寻访赵石斋于方壶山中临分留呈》以泛舟东溪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山水画卷。
首句“短篷载烟雨”,开篇即以简练之笔勾勒出舟行于烟雨蒙蒙中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接着“鼓枻过东溪”一句,点明了行舟的方向与目的地,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寻访的意图。
“盘桓万山间,乘兴信所之”两句,展现了诗人随性而行、不拘一格的风范,以及他对自然美景的深深热爱。接下来,“桃花流水岸,缭绕路欲迷”描绘了沿途的美丽风光,桃花盛开,流水潺潺,路径蜿蜒,仿佛引领着人进入一个梦幻般的仙境。
“隐隐鸡犬声,时时出翠微”则进一步渲染了山间的宁静与生机,鸡鸣犬吠,从翠绿的山林间传来,增添了几分生活气息和人间烟火味。
“支筇试幽讨,中有高人居”引出了诗人寻访的目的地——一位隐居在山中的高人。这一段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也暗示了他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
“平湖湛寒碧,疏林擢新枝”描绘了高人居住地周围的景色,平静的湖面映衬着碧绿的色彩,稀疏的树林中抽出新的枝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始至俗眼明,延缘遂忘疲”表达了诗人初到此处时的惊喜之情,以及在此地停留后身心的放松与愉悦。
“方瞳绿发翁,一笑深相知”刻画了一位老者形象,其眼神清澈,头发青绿,笑容满面,与诗人之间产生了深厚的理解与共鸣。
“高谭漱芳润,探囊出新诗”描述了两人交谈的情景,言谈之间充满了智慧与诗意,诗人甚至得到了对方赠予的新诗。
“拍手孤鸿翔,拄杖凌空飞”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现了两人欢愉的场景,仿佛连孤高的鸿雁也被这份快乐所感染,飞向了更高的天空。
“举酒对东风,献酬各不辞”描绘了两人对饮畅谈的画面,面对和煦的春风,彼此举杯相敬,共享这份难得的相聚时光。
最后,“欲去不忍去,绿树鸣催归”表达了诗人虽有离开之意,但对这片美景和与之相遇的人们依依不舍的情感。而“我欲从公住,奈此尘鞅羁”则流露出诗人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以及现实束缚下的无奈。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与智者相遇时的喜悦与感慨,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思的佳作。
异乡冬至又今朝,回首家山入梦遥。
渐喜一阳从地复,却怜群沴逐冰消。
梅含露蕊知迎腊,柳拂宫袍忆候朝。
多少故人承宴赏,五云堆里听箫韶。
有瘴非全歇,为冬亦不难。
夜郎溪日暖,白帝峡风寒。
蒸裹如千室,焦糟幸一柈。
兹辰南国重,旧俗自相欢。
公乎公乎,提壶将焉如?
屈平沈湘不足慕,徐衍入海诚为愚。
公乎公乎,床有菅席盘有鱼。
北里有贤兄,东邻有小姑。
陇亩油油黍与葫,瓦甒浊醪蚁浮浮。
黍可食,醪可饮,公乎公乎其奈居。
被发奔流竟何如?贤兄小姑哭呜呜。
蛇子蛇孙鳞蜿蜿,新香几粒洪厓饭。
绿波浸叶满浓光,细束龙髯铰刀剪。
主人壁上铺州图,主人堂前多俗儒。
月明白露秋泪滴,石笋溪云肯寄书。
清景南楼夜,风流在武昌。
庾公爱秋月,乘兴坐胡床。
龙笛吟寒水,天河落晓霜。
我心还不浅,怀古醉馀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