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秋水满拍拍,恰好三月桃花春。
所不同者一轮月,下上青镜奁寒银。
我来跨湖桥顶坐,月照水光光照我。
春暄那得抵秋清,自摘霜华餐露颗。
平湖秋水满拍拍,恰好三月桃花春。
所不同者一轮月,下上青镜奁寒银。
我来跨湖桥顶坐,月照水光光照我。
春暄那得抵秋清,自摘霜华餐露颗。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的景象,诗人坐在湖桥顶上,面对着满湖的秋水和清凉的月光。"平湖秋水满拍拍"一句,通过“拍拍”的拟声词,传达出水流轻拍岸边的声音,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又生动的氛围。紧接着,“恰好三月桃花春”则是对时间和景象的一种点睛之笔,即便是在秋天,也有桃花盛开的美丽景致。
然而,“所不同者一轮月,下上青镜奁寒银”,诗人通过比较,表达了秋夜与春日的区别,月亮如同清冷的镜子,将湖水映照得犹如寒银一般,这里的“青镜”和“寒银”形象,不仅描写了月光下的湖面,更传递出一种淡远之美。
“我来跨湖桥顶坐,月照水光光照我”,诗人在湖桥上坐着,将自己的身影融入到这片秋夜的景色中。月光和水光相互辉映,形成了一种交错的光线效果,使得整个场景都笼罩在一种神秘而又宁静的氛围之中。
最后,“春暄那得抵秋清,自摘霜华餐露颗”,诗人感叹春天的温暖无法与秋天的清凉相比。这里“自摘霜华餐露颗”一句,则是对秋夜中自然界细微之美的一种捕捉,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大自然的深切体悟和热爱。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秋夜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艺术功力和对自然美的独特感受。
上者为青云,下者为朽壤。
立足一不坚,千古徒怅懩。
先生际中兴,空山寄偃仰。
乾坤自清宁,道不与消长。
钓台高峨峨,江水平如掌。
其下多估帆,鹜利日来往。
未知此中人,见亦作何想。
而我适过之,轻风吹五两。
弥望烟云深,高吟众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