篱头老茭中夜鸣,淅淅飒飒如人行。
开门风过月照地,竹根草脚皆虫声。
菊花未睡解留客,白衣黄帽相逢迎。
人生千岁要有死,百年况是风中镫。
须臾清境偶然得,众人入梦谁当争。
苏张恍惚在人世,但看藻荇仍纵横。
明宵风景纵有此,知否山人呼得醒。
篱头老茭中夜鸣,淅淅飒飒如人行。
开门风过月照地,竹根草脚皆虫声。
菊花未睡解留客,白衣黄帽相逢迎。
人生千岁要有死,百年况是风中镫。
须臾清境偶然得,众人入梦谁当争。
苏张恍惚在人世,但看藻荇仍纵横。
明宵风景纵有此,知否山人呼得醒。
这首诗《夜起》由清代诗人郑珍所作,描绘了深夜时分的静谧与深思。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夜晚的独特氛围和诗人内心的感慨。
首句“篱头老茭中夜鸣”,以“老茭”这一意象,营造出夜晚的寂静与孤独感,而“中夜鸣”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接着,“淅淅飒飒如人行”一句,通过拟声词的运用,生动地描绘了夜晚风声的细微与连绵,仿佛是远处的脚步声,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幽远。
“开门风过月照地,竹根草脚皆虫声”两句,进一步渲染了夜色的宁静与生机。月光洒落,照亮大地,而竹林与草地间,虫鸣声此起彼伏,构成了一幅动与静交织的画面。这里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和谐共生,也隐含了诗人对生命与宇宙关系的思考。
“菊花未睡解留客,白衣黄帽相逢迎”两句,以菊花的开放比喻诗人内心的觉醒与热情,同时,白衣黄帽的相遇,象征着心灵的相遇与共鸣。这一场景充满了诗意与哲理,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珍惜。
“人生千岁要有死,百年况是风中镫”两句,直面人生的短暂与无常,将个人的生命比作风中的灯火,既表达了对生命脆弱性的感慨,也蕴含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须臾清境偶然得,众人入梦谁当争”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清静心境的追求与珍惜,同时也反思了社会普遍追求功利与浮躁的心态,提出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
“苏张恍惚在人世,但看藻荇仍纵横”两句,借用了历史人物苏秦与张仪的典故,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清醒认识,同时强调了自然界的永恒与不变,提醒人们在追求功名利禄的同时,不应忘记自然与内心的平衡。
最后,“明宵风景纵有此,知否山人呼得醒”两句,以对未来之景的期待与疑问,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自我觉醒的呼唤,同时也体现了对未来的乐观与希望。
整体而言,《夜起》一诗通过对夜晚景象的细腻描绘,以及对生命、自然、社会等多层面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一位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哲学洞察力。
出家侍母前,至孝自通禅。
伏日江头别,秋风樯下眠。
鸟声猿更促,石色树相连。
此路多如此,师行亦有缘。
秋思朝来起,侵人暑稍微。
晓眠离北户,午饭尚生衣。
山静云初白,枝高果渐稀。
闻君家海上,莫与燕同归。
高阁安仁省,名园广武庐。
沐兰朝太一,种竹咏华胥。
禁静疏钟彻,庭开爽韵虚。
洪钧齐万物,缥帙整群书。
寒露滋新菊,秋风落故蕖。
同怀不同赏,幽意竟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