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才大今师伯,目短曹刘数仞墙。
我亦当年曾问字,云泥无路可升堂。
翰林才大今师伯,目短曹刘数仞墙。
我亦当年曾问字,云泥无路可升堂。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周紫芝对蔡澄源所借《三家诗》的回应之作。通过诗中的“翰林才大今师伯”一句,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蔡澄源才华的高度赞赏,将他比作翰林,且称其为自己的前辈或师长。接着,“目短曹刘数仞墙”则表达了诗人对蔡澄源学问深广的敬佩之情,认为他的学识足以与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如曹操、刘备相提并论。
“我亦当年曾问字”一句透露出诗人与蔡澄源之间的师生关系,表明自己曾经向蔡澄源求教,学习知识。最后,“云泥无路可升堂”则表达了诗人自谦之意,暗示自己与蔡澄源之间存在难以跨越的差距,无法达到其学术高度,如同云与地之间的距离,无法通过任何途径缩短。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蔡澄源的敬仰之情,也体现了其谦逊的态度和对知识追求的执着精神。
不饮强须饮,不饮奈何明。
也曾劬秃当了,依旧滑如冰。
一吸金波荡漾,再吸琼楼倾倒,吾杓亦长盈。
试入壶中看,只似世间晴。饮连江,江连月,月连城。
十年离合老矣,悲喜得无情。
想见凄然北望,欲说明年何处,衣露为君零。
同此大圆镜,握手认环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