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十九司徭峒人民,至今已同轨同伦,新学顿殊椎结俗;
通一万里象胥文字,到处有佩觿佩韘,边城能识谕蒙书。
合十九司徭峒人民,至今已同轨同伦,新学顿殊椎结俗;
通一万里象胥文字,到处有佩觿佩韘,边城能识谕蒙书。
这首诗《文同义学联》由清代诗人李彦章所作,通过对“合十九司徭峒人民”与“通一万里象胥文字”的描绘,展现了文化融合与教育普及的宏大愿景。
首先,“合十九司徭峒人民,至今已同轨同伦”,这句话描绘了不同民族、地区的人们在经过长时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后,已经达到了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的一致性。这里的“轨”和“伦”分别指代了规则与伦理道德,强调了文化的同化与统一。
接着,“新学顿殊椎结俗;通一万里象胥文字,到处有佩觿佩韘,边城能识谕蒙书”,这一部分进一步阐述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新学顿殊”、“通一万里象胥文字”等表述,诗人表达了对知识传播与文化理解的重视。尤其是“到处有佩觿佩韘,边城能识谕蒙书”,形象地说明了教育普及的程度,即使在偏远的边疆城市,人们也能接触到启蒙教育,理解并接受新的知识与文化。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赞美了文化融合的成果,更强调了教育在促进社会进步、增进民族团结中的关键作用。它反映了诗人对于构建和谐多元社会的美好愿景,以及对文化传承与教育推广的深刻思考。
禹门西面逐飘蓬,忽喜仙都得入踪。
贾氏许频趋季虎,荀家因敢谒头龙。
手扶日月重轮起,数是乾坤正气钟。
五色笔驱神出没,八花塼接帝从容。
诗酬御制风骚古,论似人情鼎鼐浓。
岂有地能先凤掖,别无山更胜鳌峰。
攀鸿日浅魂飞越,为鲤年深势噞喁。
泽国雨荒三径草,秦关雪折一枝筇。
吹成暖景犹葭律,引上纤萝在岳松。
愿向明朝荐幽滞,免教号泣触登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