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延刀切胜琼瑰,长记花临五月开。
别有细抽番薯好,漫传嘉种自文来。
玉延刀切胜琼瑰,长记花临五月开。
别有细抽番薯好,漫传嘉种自文来。
此诗《尸位学署岑寂无聊泛泛随流迹近渔父每有闻见辄宣讴咏因名瀛涯渔唱》第七十六首,由清代诗人朱仕玠所作。诗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身处学署的孤独与寂寥,通过与渔父的相似之处,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日常见闻的感慨。
首句“玉延刀切胜琼瑰”,以玉延刀比喻诗人手中的工具或象征着知识的利器,将其与琼瑰(美玉)相比较,强调了知识的珍贵与高雅。这一句既是对自身身份的自谦,也暗含了对知识追求的自豪。
次句“长记花临五月开”,回忆起五月花开的美好时光,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也寄托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向往。五月之花,象征着青春、希望与美好的开始,与上句形成对比,突出了当前环境的沉闷与孤寂。
后两句“别有细抽番薯好,漫传嘉种自文来”,转而描述了一种看似平凡却充满乐趣的生活方式——种植番薯。诗人通过这一细节,表达了对简单生活之美的欣赏,以及在困境中寻找快乐的能力。番薯虽小,却能带来丰收的喜悦,如同在学署的寂寞生活中找到一丝慰藉。同时,“嘉种自文来”暗示了知识与智慧如同种子一般,无论环境如何,都能在适当的时候萌芽生长,带来新的希望与可能。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与隐喻,展现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乐观态度和对知识、自然与简单生活的热爱。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精神境界。
借酒寻欢,携筇选胜,烟波自结鸥盟。
梵宇尘空,苔痕略扫闲庭。
疏华点染清凉界,悟时禅,鼻观香生。好光阴。
文宴流连,想像承平。
而今莫说南朝寺,叹江山半壁,地棘天荆。
耆旧风流,惟馀劫后丹青。
苏台鹿走无人问,怕伤时、佛泪先零。
任萧萧,万叶梧桐,做尽秋声。
珠还无恙,记当年曾伴,绣栊琴柱。
铜马烽烟销不得,翻借雷霆陶铸。
火烈生前,灰寒劫后,故剑终归主。
萦回心篆,此香不灭千古。
堪叹玉树飘零,金莲狼藉,一例成尘土。
铁瓮犹焦完壁在,中有精灵呵护。
梦去难寻,魂招可返,往事真云雾。
蘅芜重爇,珊珊应见微步。
滴露融珠,吹香晕研,写来锦字争传。
笑碧山偕隐,犹待金钱。
贫是书生常例,无别恨、除是神仙。
谁修到、红尘艳果,紫极情天。翩跹。
佩声去杳,千里外秦云,想像婵娟。
剩蠹馀残墨,尚照人间。
应叹寻常儿女,轻耽误、一晌因缘。
春归也,王孙未归,芳草经年。
素心难托。画南楼瘦质,暮云依约。
自伴伊、烟水清游,算香迹绮踪,渐成疏落。
夜月冰弦,只添我、相思绵邈。
怅轻寒饯柳,细雨零蓉,翠损红削。汀洲漫寻杜若。
望明珰绣袜,春去无著。
念宋郎、近日多愁,正秋思渺茫,况更离索。
钿雀销沈,怕重问、卷帘池阁。
待亲裁、恨笺寄与,乱鸿易错。
无人庭院,有梦帘栊,昨宵蝉鬓先凉。
瑟瑟萧萧,清清冷冷昏黄。
不知是风是雨,是疏桐、还是幽篁。
挑灯坐,更月边短笛,吹起邻墙。
闲向栏干悄倚,正玉簪开遍,露静闻香。
管领芳阶,花阴添补啼螀。
谁家捣衣归去,锦迥文、织恨空房。
眠易警,最高楼、从此夜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