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柱中流折,猛回头、惊涛卷岸,风悲月黑。
海上骑鲸人已去,吹散蜃楼千尺,便从此、冰消瓦裂。
石烂南山难补恨,怎偏教、铸错中州铁。
输一着,谁筹策。长城百雉金瓯缺。
又何曾、丝延续命,戈挥落日。
莽莽寒江东逝水,只剩湘灵呜咽,纵拚化、哀鹃啼血。
叫破黄昏天惨淡,唤春光、重转终无力。
空染尽,伤心碧。
砥柱中流折,猛回头、惊涛卷岸,风悲月黑。
海上骑鲸人已去,吹散蜃楼千尺,便从此、冰消瓦裂。
石烂南山难补恨,怎偏教、铸错中州铁。
输一着,谁筹策。长城百雉金瓯缺。
又何曾、丝延续命,戈挥落日。
莽莽寒江东逝水,只剩湘灵呜咽,纵拚化、哀鹃啼血。
叫破黄昏天惨淡,唤春光、重转终无力。
空染尽,伤心碧。
这首《金缕曲》以深沉的情感和壮阔的意境,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开篇“砥柱中流折,猛回头、惊涛卷岸,风悲月黑”,以自然景象象征历史的动荡与变迁,比喻国家命运的起伏不定,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
“海上骑鲸人已去,吹散蜃楼千尺,便从此、冰消瓦裂”一句,借神话传说中的“骑鲸人”比喻英雄人物的远去,象征着国家失去了领航者,暗示了社会变革的必然性和历史的不可逆转性。同时,“蜃楼千尺”与“冰消瓦裂”的对比,展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以及历史进程中的残酷与无奈。
“石烂南山难补恨,怎偏教、铸错中州铁”表达了对历史错误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无法弥补的历史遗憾的感慨。接下来,“输一着,谁筹策”则提出了对决策失误的质疑,暗含了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忧虑。
“长城百雉金瓯缺,又何曾、丝延续命,戈挥落日”将长城作为国家防御的象征,指出其虽坚固却难以抵御外敌入侵,同时也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呼唤。而“丝延续命”与“戈挥落日”的对比,既是对传统与现代的思考,也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莽莽寒江东逝水,只剩湘灵呜咽,纵拚化、哀鹃啼血”以长江东流不复返的形象,象征时间的无情流逝和历史的不可逆,湘灵的呜咽和哀鹃的啼血,则是对于失去的哀悼和对未来的绝望。
最后,“叫破黄昏天惨淡,唤春光、重转终无力”表达了对黑暗时代的无奈和对光明未来的渴望,但又意识到这种转变可能无能为力。“空染尽,伤心碧”则是对整个情境的总结,强调了情感的沉重与复杂。
整体而言,《金缕曲》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社会、个人命运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关中号形胜,古称帝王都。
四塞地固险,三辅势匪孤。
河山相表里,土壤复膏腴。
九朝迭建国,雄丽称名区。
繄昔全盛日,孰不拟黄虞。
一朝运祚去,宫殿莽丘墟。
所恃竟安在,无乃昧良图。
在德不在险,斯言诚匪虚。
骊山矗霄汉,缭绕白云生。
露径绿苔老,秋林红叶明。
凭高肆遐瞩,山水互回萦。
终南亘太华,浐灞通渭泾。
三川何逶迤,千里犹掌平。
秦中百万家,俯视犹列星。
缅维天宝中,兹山擅佳名。
复道岁游幸,栖阁高峥嵘。
秋风起朝元,温泉出华清。
如何乐未终,胡尘集咸京。
一从西幸蜀,无复来霓旌。
繁华竟何在,但见山青青。
宴安古所戒,后世在当惩。
我来重登览,触景感废兴。
临文动悲诧,不尽千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