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山中日月,春渐去,又还来。
望水绕人家,云生窗户,岫转峰回。
层层绛桃千树,似丹霞、散绮映楼台。
世上从教桑海,人间自有蓬莱。渔郎未必是仙才。
偶尔到天台。喜相问相邀,山中殽簌,树里尊罍。
何便寻归路,是风波险处未心灰。
要似秦民深隐,桃花只好移栽。
爱山中日月,春渐去,又还来。
望水绕人家,云生窗户,岫转峰回。
层层绛桃千树,似丹霞、散绮映楼台。
世上从教桑海,人间自有蓬莱。渔郎未必是仙才。
偶尔到天台。喜相问相邀,山中殽簌,树里尊罍。
何便寻归路,是风波险处未心灰。
要似秦民深隐,桃花只好移栽。
这首元末明初的《木兰花慢·桃源》是梁寅所作,描绘了作者对山中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喜爱。诗人以“爱山中日月”起笔,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深深热爱,春去春回的季节更替,象征着生活的循环与永恒。接着,他描绘了山水人家的宁静画面,云雾缭绕,山峦起伏,桃花盛开,如同丹霞般绚丽,映照着远处的楼台,营造出世外桃源般的意境。
诗人认为,尽管世间沧桑变化,人间仍有如蓬莱仙境般的宁静之地。他对渔夫的生活表示羡慕,认为他们并非一定是仙人才能享受这样的生活,而是因为偶然的机会来到这如天台般的隐居之处。在这里,人们相互问候邀请,共享山肴野蔌,畅饮美酒,生活简单而自在。
然而,诗人并未完全沉醉于这种隐逸生活,他意识到归路并非易寻,且风波险阻,内心并未完全放弃尘世的想法。他以秦民深藏不露的隐者自比,暗示自己也想寻找这样避世的桃花源,但又不愿轻易放弃现实中的责任或抱负,只是希望能在心中保留一份桃花源的诗意与理想。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世界的矛盾心态,体现了元末明初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反思。
吾友萧东夫,今日陈后山。
道肥诗弥瘦,世忙渠自闲。
不见逾星终,每思即凄然。
邻邑黄永丰,与渠中表间。
黄语似萧语,已透最上关。
道黄不是萧,萧乃堕我前。
佳句鬼所泣,盛名天甚悭。
诗人只言黠,犯之取饥寒。
端能不惧者,放君据诗坛。
柳梢拂入溪云阴,柳根插入溪水深。
祗今立岸一弊帚,归时弄日千黄金。
人生荣谢亦如此,谢何足怨荣何喜。
秋霜春雨自四时,老夫问柳柳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