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头乞巧夜将阑,五彩朱丝落玉盘。
不见倡家金屈膝,何曾身傍绣床看。
楼头乞巧夜将阑,五彩朱丝落玉盘。
不见倡家金屈膝,何曾身傍绣床看。
这首诗描绘了七夕之夜,楼头乞巧的场景,充满了浓厚的节日氛围与细腻的情感。诗人通过“楼头乞巧夜将阑”这一句,巧妙地将时间的流逝与节日的结束联系起来,营造出一种即将离别的哀愁与期待的交织情感。
“五彩朱丝落玉盘”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五彩的丝线比作落在玉盘中的珍宝,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乞巧活动中的物品之美,也隐喻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落”字的使用,赋予了动态感,仿佛那些丝线在空中飘落,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
接下来的两句“不见倡家金屈膝,何曾身傍绣床看”,则转向了对社会现象的反思。通过对比乞巧活动中的女性(倡家)与她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之间的距离,表达了对传统观念中女性地位与角色的思考。倡家虽身处乞巧活动之中,但她们的屈膝姿态与实际参与的局限性,暗示了她们在社会中的被动地位和被边缘化的现实。而“何曾身傍绣床看”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距离感,表达了对女性主体性缺失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七夕乞巧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传统节日文化与社会现实的复杂关系,以及对女性地位的深刻反思。
昨夜天河浪几掀,朝来玉女倾洗盆。
云生石路离离黑,雾压峰头冉冉惛。
采芜怨女持筐返,徂隰悲农绕树喧。
解颜相劝逢耕侣,不惮泥濡探水痕。
欢呼远入幽人耳,萝薜萧森气染门。
虽无尺地沾时泽,亦许苍凉出废园。
我有馀心寄碧蒹,未秋得露倚流翻。
因兹偶际天地解,遇雨之吉岂徒言。
兵莫憯于志,镆铘为下利。
寇莫大阴阳,心则使之至。
畏垒祝庚桑,庚桑宜远避。
亲誉及畏侮,其来必以次。
简发而为栉,数米而为饵。
使民相盗轧,岂不由贤智。
贤者建人杓,犹令人交刺。
是以南荣趎,蹙然悲生寄。
七日裸粮求,三言求一义。
此义终抱一,卫生宁可二。
侗然儿子初,安得人鬼忮。
宇宙出天门,有无分两位。
自无之有难,自有归无易。
名实介眉閒,死生失交臂。
天和既可同,人好安足累。
无为无不为,万物无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