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钓淩波去,西山欲拄颐。
选山擎蕊榜,招隐忆芝眉。
山气佳仍淡,晴岚出愈奇。
凭虚堪独赏,点抹未成诗。
共钓淩波去,西山欲拄颐。
选山擎蕊榜,招隐忆芝眉。
山气佳仍淡,晴岚出愈奇。
凭虚堪独赏,点抹未成诗。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坡亭上观赏西山之景的情境。首句“共钓凌波去”,仿佛是诗人与友人一同前往,乘舟于水面,享受着钓鱼的乐趣。接着,“西山欲拄颐”一句,生动地展现了西山的高峻,仿佛要支撑起诗人的下巴,引人遐想。
“选山擎蕊榜,招隐忆芝眉”两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山峰比作承载着花朵的榜单,同时又以“招隐”和“忆芝眉”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仙草的怀念,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山气佳仍淡,晴岚出愈奇”则进一步描绘了西山的自然美景,山间云雾缭绕,空气清新宜人,尤其是晴天时分,云雾更加奇异,展现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最后,“凭虚堪独赏,点抹未成诗”表达了诗人独自站在坡亭之上,欣赏这壮丽景色的心情。虽然美景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但这种独享自然之美的体验,本身就是一种诗意的存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受和独特见解,充满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山水诗。
今代麒麟阁,何人第一功。
君王自神武,驾驭必英雄。
开府当朝杰,论兵迈古风。
先锋百胜在,略地两隅空。
青海无传箭,天山早挂弓。
廉颇仍走敌,魏绛已和戎。
每惜河湟弃,新兼节制通。
智谋垂睿想,出入冠诸公。
日月低秦树,乾坤绕汉宫。
胡人愁逐北,宛马又从东。
受命边沙远,归来御席同。
轩墀曾宠鹤,畋猎旧非熊。
茅土加名数,山河誓始终。
策行遗战伐,契合动昭融。
勋业青冥上,交亲气概中。
未为珠履客,已见白头翁。
壮节初题柱,生涯独转蓬。
几年春草歇,今日暮途穷。
军事留孙楚,行间识吕蒙。
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
《投赠哥舒开府二十韵》【唐·杜甫】今代麒麟阁,何人第一功。君王自神武,驾驭必英雄。开府当朝杰,论兵迈古风。先锋百胜在,略地两隅空。青海无传箭,天山早挂弓。廉颇仍走敌,魏绛已和戎。每惜河湟弃,新兼节制通。智谋垂睿想,出入冠诸公。日月低秦树,乾坤绕汉宫。胡人愁逐北,宛马又从东。受命边沙远,归来御席同。轩墀曾宠鹤,畋猎旧非熊。茅土加名数,山河誓始终。策行遗战伐,契合动昭融。勋业青冥上,交亲气概中。未为珠履客,已见白头翁。壮节初题柱,生涯独转蓬。几年春草歇,今日暮途穷。军事留孙楚,行间识吕蒙。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
https://shici.929r.com/shici/v7d7EM2VSW.html
崔嵬海西镇,灵迹传万古。
群峰日来朝,累累孙侍祖。
三茅即拳石,二室犹块土。
傍洞窟神仙,中岩宅龙虎。
名从乾取象,位与坤作辅。
鸾鹤自相群,前人空若瞽。
巉巉割秋碧,娲女徒巧补。
视听出尘埃,处高心渐苦。
才登招手石,肘底笑天姥。
仰看华盖尖,赤日云上午。
奔雷撼深谷,下见山脚雨。
回首望四明,矗若城一堵。
昏晨邈千态,恐动非自主。
控鹄大梦中,坐觉身栩栩。
东溟子时月,却孕元化母。
彭蠡不盈杯,浙江微辨缕。
石梁屹横架,万仞青壁竖。
却瞰赤城颠,势来如刀弩。
盘松国清道,九里天莫睹。
穹崇上攒三,突兀傍耸五。
空崖绝凡路,痴立麋与麈。
邈峻极天门,觑深窥地户。
金庭路非远,徒步将欲举。
身乐道家流,惇儒若一矩。
行寻白云叟,礼象登峻宇。
佛窟绕杉岚,仙坛半榛莽。
悬崖与飞瀑,险喷难足俯。
海眼三井通,洞门双阙拄。
琼台下昏侧,手足前采乳。
但造不死乡,前劳何足数。
《游天台山》【唐·张祜】崔嵬海西镇,灵迹传万古。群峰日来朝,累累孙侍祖。三茅即拳石,二室犹块土。傍洞窟神仙,中岩宅龙虎。名从乾取象,位与坤作辅。鸾鹤自相群,前人空若瞽。巉巉割秋碧,娲女徒巧补。视听出尘埃,处高心渐苦。才登招手石,肘底笑天姥。仰看华盖尖,赤日云上午。奔雷撼深谷,下见山脚雨。回首望四明,矗若城一堵。昏晨邈千态,恐动非自主。控鹄大梦中,坐觉身栩栩。东溟子时月,却孕元化母。彭蠡不盈杯,浙江微辨缕。石梁屹横架,万仞青壁竖。却瞰赤城颠,势来如刀弩。盘松国清道,九里天莫睹。穹崇上攒三,突兀傍耸五。空崖绝凡路,痴立麋与麈。邈峻极天门,觑深窥地户。金庭路非远,徒步将欲举。身乐道家流,惇儒若一矩。行寻白云叟,礼象登峻宇。佛窟绕杉岚,仙坛半榛莽。悬崖与飞瀑,险喷难足俯。海眼三井通,洞门双阙拄。琼台下昏侧,手足前采乳。但造不死乡,前劳何足数。
https://shici.929r.com/shici/MB49kF6mP.html
有獭得嘉鱼,自谓天见怜。
先祭不敢食,捧鳞望青玄。
人立寒沙上,心专眼悁悁。
渔翁以为妖,举块投其咽。
呼儿贯鱼归,与獭同烹煎。
关关黄金鹗,大翅摇江烟。
下见盈寻鱼,投身擘洪连。
攫拿隐鳞去,哺雏林岳巅。
鸱乌欲伺隙,遥噪莫敢前。
长居青云路,弹射无由缘。
何地无江湖,何水无鲔鳣。
天意不宰割,菲祭徒虔虔。
空馀知礼重,载在淹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