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风凄切。满江干一片,冻云吹折。
飘万点、不辨东西,枉赚得,行人鬓丝添雪。
明月光中,隐沙岸、鸿声清绝。
更闲随钓艇,暗入柴门,伴人骚屑。助他怒潮呜咽。
卷兴亡旧恨,浪花明灭。
笑垂杨、只解飞绵,难点上征衫,迷离成铁。
露冷蒹葭,还记得、绿芽如发。
问故家、秋娘何在,风流总歇。
惊风凄切。满江干一片,冻云吹折。
飘万点、不辨东西,枉赚得,行人鬓丝添雪。
明月光中,隐沙岸、鸿声清绝。
更闲随钓艇,暗入柴门,伴人骚屑。助他怒潮呜咽。
卷兴亡旧恨,浪花明灭。
笑垂杨、只解飞绵,难点上征衫,迷离成铁。
露冷蒹葭,还记得、绿芽如发。
问故家、秋娘何在,风流总歇。
此词以芦花为题,借物抒情,描绘了芦花在秋风中的凄美景象,以及它所引发的对历史兴衰的感慨。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与历史深刻的理解。
首先,“惊风凄切”四字开篇,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暗示了季节的变换和环境的恶劣。接着,“满江干一片,冻云吹折”,描绘了芦花在风雪中摇曳的情景,形象地表现了芦花坚韧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
“飘万点、不辨东西,枉赚得,行人鬓丝添雪。”这一句通过芦花的飘落,引出了行人的感慨,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岁月的流逝。芦花虽美,却也带来了行人的愁绪,增添了岁月的痕迹。
“明月光中,隐沙岸、鸿声清绝。”月光下的芦花与远处的鸿雁形成对比,营造了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意境。芦花在月光下显得更加清幽,而鸿雁的叫声则增添了几分孤独与哀愁。
“更闲随钓艇,暗入柴门,伴人骚屑。”这一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芦花与人的生活紧密相连,表达了芦花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无论是作为陪伴还是引发思考的对象,都充满了情感的深度。
“助他怒潮呜咽。卷兴亡旧恨,浪花明灭。”这里通过芦花与怒潮、浪花的互动,象征着历史的变迁和人生的起伏。芦花虽小,却能见证大时代的兴衰,其生命力与历史的波澜相映成趣。
“笑垂杨、只解飞绵,难点上征衫,迷离成铁。”这一句以垂杨的飞絮与芦花进行对比,突出了芦花的独特之处——不仅能够点缀衣物,还能在寒冷中给人温暖。芦花的这种特性,象征着它在艰难环境中给予人们的慰藉。
“露冷蒹葭,还记得、绿芽如发。”最后,通过描述芦花在寒冷中依然保持生机,联想到它在春天时的勃勃生机,表达了对生命力量的赞美。同时,通过“绿芽如发”这一比喻,暗示了生命的延续和希望的存在。
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对芦花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生哲思的融合,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对生命坚韧的颂扬,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苍楠翠柏连山丘,杨家绕屋青松稠。
百年雨露涵深泽,六月凉爽如清秋。
势凌千尺浮云外,黛色团团拱车盖。
阴森昼晦起蛟虬,萧瑟天风振竽籁。
若人好学怀奇姿,琼林秀出珊瑚枝。
由来孤高秉异尚,爱此挺特同心期。
结庐松下栖迟久,坐卧看松与松友。
劲操何殊处士梅,閒情未说先生柳。
才高何必老深林,清庙明堂会见寻。
惟应晚岁冰霜节,永矢平生金石心。
大江之东紫云山,平地拔出高㠝岏。
晨光霁色蔚葱茜,五彩照耀青冥端。
之子当年读书处,正近紫云山下住。
长时频见紫云生,终日无心自来去。
一从捧檄脱荷衣,落月空斋屡梦归。
遥忆青山紫云里,绿萝应长旧岩扉。
知子平生抱材器,致身合在青云际。
莫将心恋紫云山,当展忠贞报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