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隐晦冥时莫考,龙骧拿攫迹堪惊。
孔明久卧养全德,老子忽飞归太清。
溪上一天常气胜,洞中六月自寒生。
至人不得无情处,甘泽年年洒百城。
龙隐晦冥时莫考,龙骧拿攫迹堪惊。
孔明久卧养全德,老子忽飞归太清。
溪上一天常气胜,洞中六月自寒生。
至人不得无情处,甘泽年年洒百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仙境图景,充满了道家修炼成仙的意象。开篇两句“龙隐晦冥时莫考,龙骧拿攫迹堪惊”以龙隐现、龙骧飞动来比喻高深莫测的仙踪,其境界之高超常人,让人难以窥探。
接着,“孔明久卧养全德,老子忽飞归太清”则是借用历史人物和道家圣人来强化仙境的意境。孔明(诸葛亮)久卧寓意深藏不露,老子(李耳)忽飞升入太清之境,均表现了修炼者的高洁与超脱尘世。
中间两句“溪上一天常气胜,洞中六月自寒生”描绘出自然界的和谐与生命力。溪边天气宜人,洞中虽是六月炎热时节,却自有清凉之感,这里暗示了仙境不受世间气候影响,自成一体。
末尾两句“至人不得无情处,甘泽年年洒百城”表达了诗人对道家至人(修炼成仙者)必然拥有普度众生的博大胸怀,以及他们的恩泽能够长久地滋润着世间的每一个角落。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仙境的描绘,传递出一种超脱尘俗、达到精神自在的修炼境界,同时也体现了道家对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慈悲为怀的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