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比见帅宪祷雨甚虔枕上闻檐声为之不寐因成》
《比见帅宪祷雨甚虔枕上闻檐声为之不寐因成》全文
宋 / 李弥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

两公精意与神交,平地能令水满篙。

云气远收晴嶂合,雨声偏傍夜床高。

辘轳未暇分甘井,舴艋应知避怒涛。

愿受一廛须及早,秋成犹得饱儿曹。

(0)
注释
两公:指代两位先生。
精意:精神交流的深入。
神交:心灵契合。
平地:普通的地面。
满篙:水位上升到竹篙顶端。
云气:云雾。
晴嶂:晴朗的山峰。
雨声偏傍:雨声特别在夜晚显得高。
床高:比喻高处。
辘轳:汲水工具。
甘井:甜美的井水。
舴艋:小舟。
怒涛:汹涌的波涛。
一廛:一小块土地。
须及早:要尽早。
秋成:秋季丰收。
儿曹:孩子们。
翻译
两位先生的精神交流深入,能让平地上的水位上升到竹篙的高度。
云雾在远处收拢,如同山峰合拢,夜晚的雨声特别响亮,仿佛从高处传来。
辘轳还没来得及分享甘甜的井水,小舟应该也知道避开汹涌的怒涛。
我希望能早日得到一小块土地,秋天丰收时能让孩子们吃饱。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在夜晚听雨声而感慨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对时事的关切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开篇“两公精意与神交”,即通过两个高尚的人物来比喻心灵的交流与沟通,这里的“两公”有可能是指某种理想中的君子或圣贤,暗示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接着,“平地能令水满篙”,形象地表达了雨水如同恩泽般普洒大地,使得原本干涸的地方变得湿润,这里的“篙”指的是古代用来灌溉农田的小道具,诗人通过这个细节展示了雨水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三句“云气远收晴嶂合”,则描绘了一幅雨后天清景象。山峦在雨后的阳光下显得格外明净,云雾散去之后,山峰连绵,一派祥和之气。

第四句“雨声偏傍夜床高”,诗人通过耳边的雨声来表达自己的不宁静,夜深人静,雨声却如同在身旁回响,让人难以入睡,反映了诗人的心绪不宁。

第五句“辘轳未暇分甘井”,此处则转向生活的另一面。诗中提到的“辘轳”是古代汲水用的工具,“甘井”指的是甘美的泉水,表明人们在雨后的忙碌景象,没有闲暇去分配那些甜美的井水。

第六句“舴艋应知避怒涛”,诗人提醒我们应该认识到何时需要躲避那如同愤怒般汹涌澎湃的洪流,引申出面对困境和危险时的智慧与勇气。

最后,“愿受一廛须及早,秋成犹得饱儿曹”,诗人表达了希望能够及早地获得一份稳定的生活,即使是在收获即将到来的季节中,也不失为对未来的一种期待和祝福。

整体来看,此诗通过对雨夜情景的细腻描绘,传递出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个人内心世界的波动。

作者介绍
李弥逊

李弥逊
朝代:宋   号:筠西翁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   生辰:1085~1153

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号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猜你喜欢

咏渫井得金钗诗

昔日倡家女,摘花露井边。

摘花还自插,照井还自怜。

窥窥终不罢,笑笑自成妍。

宝钗于此落,从来非一年。

翠羽成泥去,金色尚如先。

此人今何在,此物今空传。

(0)

歌二首·其二大人先生歌

天地解兮六合开。星辰陨兮日月颓。

我腾而上将何怀。

(0)

怀秋林别业

茅屋萧萧淅水滨,岂知身属洛阳尘。

一家风雪何年尽,二顷田园入梦频。

高树有巢鸠笑拙,空墙无穴鼠嫌贫。

西南遥望肠堪断,自古虚名只误人。

(0)

怀方员外彝

丹霞散沦阴,皓月出东山。

惊飙鸣高树,飞鸟绕林间。

揽衣起徘徊,白露浩已团。

岂无一樽酒,慰此中夜寒。

良朋邈已远,独酌岂成欢。

熏莸不可和,胶漆不可解。

自非同心交,谁能久不改。

(0)

从二兄登云翠山南天观十二韵

大地标琼观,真游入翠微。

中天开突兀,半岭度崔嵬。

回见平原绕,低看野气围。

河流刚若带,云出宛成衣。

霄汉身应近,烟霞手自挥。

林篁天杪尽,村落谷中稀。

过雨鸣松壑,悬泉幕石扉。

地馀丘子灶,名仿富春矶。

人去无鸡犬,春归有蕨薇。

歌从灵运和,药向长房祈。

绿酒聊为尔,丹砂不可几。

醉来忘日夜,恋赏未言归。

(0)

秋波

翠湖初落熨晴波,明媚秋生奈尔何。

金雁月辉珠未稳,玉台云散镜初磨。

霜红密意盈盈度,银浦幽情脉脉多。

几许清光无限恨,姑苏一瞬罢吴歌。

(0)
诗词分类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诗人
李希圣 柳永 林逋 李觏 朱彝尊 彭孙遹 萧纲 吴藻 陈邦彦 李流芳 皮日休 曹彦约 沈约 李峤 何绍基 周霆震 张舜民 倪瓒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