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啭花更,蝶园香国,重阑朝暮愁归。
坠鞭人瘦,怎禁小风吹。
不为春酲懒起,分香处,燕子来窥。
芙蓉帐,馀烟已渺,红泪染离袿。
相逢何处也,难寻丹棘,欲寄啼规。
恐萧郎别后,浅淡愁眉。
剩有菱花一半,已不是那日崔徽。
长堤路,桃花带笑,柳眼自含悲。
莺啭花更,蝶园香国,重阑朝暮愁归。
坠鞭人瘦,怎禁小风吹。
不为春酲懒起,分香处,燕子来窥。
芙蓉帐,馀烟已渺,红泪染离袿。
相逢何处也,难寻丹棘,欲寄啼规。
恐萧郎别后,浅淡愁眉。
剩有菱花一半,已不是那日崔徽。
长堤路,桃花带笑,柳眼自含悲。
这首《潇湘夜雨》是明代诗人夏完淳所作,描绘了一幅凄美动人的画面,充满了深情与哀愁。
“莺啭花更,蝶园香国”,开篇以莺鸟鸣叫、花香四溢的景象,营造出一个充满生机与美好的世界。然而,“重阑朝暮愁归”一句,却在美景之中注入了淡淡的忧愁,暗示着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情感。
“坠鞭人瘦,怎禁小风吹”,通过人物的动作和外貌描写,表现了主人公因思念而消瘦,即使面对轻柔的春风也无法抵挡内心的愁绪。这种细腻的情感刻画,让人感同身受。
“不为春酲懒起,分香处,燕子来窥”,进一步展现了主人公的孤独与寂寞。即使在春日里,他也不愿轻易醒来,因为害怕失去与心爱之人的美好回忆。燕子的来访,既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也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记忆的珍贵。
“芙蓉帐,馀烟已渺,红泪染离袿”,通过具体的物品和场景,如帐幔、烟雾、泪水,形象地描绘了离别的痛苦与哀伤。帐幔中的余烟,象征着往日温馨的氛围已经消散;红泪染湿的衣裳,则是离别之痛的直接体现。
“相逢何处也,难寻丹棘,欲寄啼规”,表达了主人公对未来的迷茫与对过去的怀念。他不知道何时何地能再次相遇,只能通过啼叫的鸟儿寄托思念之情,但这种努力显得徒劳无功。
“恐萧郎别后,浅淡愁眉”,直抒胸臆,担心与心上人分别后,对方会因思念而眉头紧锁,流露出对对方深深的关怀与忧虑。
“剩有菱花一半,已不是那日崔徽”,以菱花的残缺比喻美好事物的逝去,与古代诗人崔徽的故事相呼应,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无情与记忆的脆弱。
“长堤路,桃花带笑,柳眼自含悲”,最后以长堤、桃花、柳树的形象,构成一幅对比鲜明的画面。桃花的笑与柳树的眼中含悲,既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是对人物内心情感的隐喻。桃花的笑,或许是对过往美好时光的回忆,而柳树的眼中含悲,则预示着未来可能的离别与悲伤。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主人公的思念、哀愁、忧虑以及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巧妙地融入到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展现出一种深沉而哀婉的情感色彩。
降割固无象,搀抢复荆路。
鸺鹠千万声,洒血从三户。
汉广不可泳,投鞭途焉度。
狼烽络绎至,羽檄纵横鹜。
保此人如斗,疮痍未成聚。
壁垒信改观,设险非其故。
重闬虽有托,被野谁能护。
恍忆弦诵音,笳鼓喧朝暮。
檐露警铜鐎,堞月迟余步。
遥夜陟屺思,登楼讵遑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