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林山谷间,出没缘畏途。
楩楠蔽白日,落落梁栋躯。
半为野火烧,摧颓委樵苏。
清泉劳奔注,亦为势所驱。
微芒济物心,到海何其迂。
吾物处其一,进退难与俱。
置身木雁间,恐非斯人徒。
中林山谷间,出没缘畏途。
楩楠蔽白日,落落梁栋躯。
半为野火烧,摧颓委樵苏。
清泉劳奔注,亦为势所驱。
微芒济物心,到海何其迂。
吾物处其一,进退难与俱。
置身木雁间,恐非斯人徒。
这首诗描绘了中林山谷间的一段道路,充满了自然界的生机与变迁。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树木、泉水以及自身情感的交织。
首先,诗人将目光投向了山谷中的树木,它们或挺拔或隐匿于道路两旁,仿佛在守护着这片幽静之地。其中,楩楠树尤为突出,它们高大而茂盛,仿佛是大自然的栋梁之材,庇护着白日的光辉。然而,这样的壮丽景象却难以持久,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树木被野火吞噬,最终化为柴薪,归于尘土。
接着,诗人转向了另一幅画面——清泉的奔流。泉水虽清澈,却也难以逃脱自然法则的支配,它奔腾不息,最终流向大海,这一过程虽然漫长且曲折,但却是水的本性使然。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自然界规律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最后,诗人将自己置于木与雁之间,自比为这自然世界中的一份子。他意识到,无论是树木还是泉水,都在遵循着各自的命运轨迹,而作为人类,面对这样的自然现象,既感到敬畏又深感困惑。诗人通过这一自省,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以及在自然面前人类角色的定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观描绘,巧妙地融入了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与自我认知的深刻洞察。
江浙春收今岁佳,米价平为近年少。
因思无灾而截漕,去岁特行法良好。
继闻夏杪颇待泽,南望心忧惄如?。
优沾晚稻可卜收,此音真吉因纾抱。
下河溃涝灾已成,一江之隔何龙昴。
孰非吾民忍异视,所幸救半事易了。
飘摇风雨孑遗黎,安能比户歌温饱。
莫悲生别离,脩途况玉关。
送君未云去,问君何日还。
身非湘竹枝,泪痕何团团。
含情默无语,岁晏愁节寒。
愁来曷有涯,同心而阔离。
愿为连理树,尚有相背枝。
愿为影与形,依倚两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