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八月十七日,复登望海楼,自和前篇,是日榜出,余与试官两人复留五首·其五》
《八月十七日,复登望海楼,自和前篇,是日榜出,余与试官两人复留五首·其五》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秋花不见眼花红,身在孤舟兀兀中。

细雨作寒知有意,未教金菊出蒿蓬。

(0)
注释
秋花:指秋季盛开的花朵。
眼花红:形容色彩鲜艳,这里比喻往日的繁华。
孤舟:孤独的小船,象征漂泊或孤独的生活。
兀兀:形容心神不定或孤寂的样子。
细雨作寒:细雨带来寒意,暗示环境凄凉。
有意:似乎有某种意图或深意。
金菊:秋季开花的菊花,象征坚韧和高洁。
蒿蓬:野草,这里代指贫瘠或荒凉的环境。
翻译
秋天的花朵已不再鲜艳如眼中的红火,
我独自一人身处孤舟之中,心情茫然。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种淡泊明志、超然物外的情怀。开篇“秋花不见眼花红”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疏离感,秋天本应花繁似锦,但在诗人的视野中却是一片寂静,没有华丽的色彩,只剩下淡淡的孤独。此处“眼花”一词,或许暗示着诗人内心的迷茫和对现实的不认同。

“身在孤舟兀兀中”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孤独感。诗人将自己比喻成漂浮在水面上的孤舟,显得异常脆弱与无助。这里的“兀兀”字,用以形容孤舟摇曳之状,更添了一份凄凉。

接下来的“细雨作寒知有意”则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在细雨中,诗人不仅感受到秋天的萧瑟,更读懂了大自然中蕴含的某种深意。这里的“意”字,或许指的是诗人内心的抒发与思考。

最后一句“未教金菊出蒿蓬”,则是一种美好的愿景。在这个充满寂寞和孤独的世界里,诗人似乎在期待着某种纯洁无暇的事物的出现。这里的“金菊”象征着高贵与坚韧,而“未教出蒿蓬”则表达了一种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等待。

整首诗通过对孤独、自然和美好的追求,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自在飞扬的精神世界。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四

丹木生何许?乃在峚山阳。

黄花复朱实,食之寿命长。

白玉凝素液,瑾瑜发奇光。

岂伊君子宝,见重我轩黄。

(0)

游九华

九华原亦是移文,错怪山头日日云。

乘兴未甘回俗驾,初心终不负灵均。

紫芝香暖春堪茹,青竹泉高晚更分。

幽梦已分尘土累,清猿正好月中闻。

(0)

送家静及第后赴官清水

几年尘土客京华,一日春乘犯斗槎。

梦好夜归全蜀道,眼明朝宴上林花。

白头佐邑非为晚,蓝绶还乡亦可誇。

况有雄图看悟主,莫伤孤宦向天涯。

(0)

送余廷心翰林应奉

枫叶萧萧江已秋,吴船三日住扬州。

靛花深染青绫被,云叶新裁紫绮裘。

征驿马嘶风满树,别筵人散月当楼。

明年春雁将书去,人在蓬瀛第几洲。

(0)

鹧鸪天·其四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0)

发赵屯得风宿杨林池是日行二百里

动地风来觉地浮,拍天浪起带天流。

舞翻柳树知何喜,拜杀芦花未肯休。

两岸万山如走马,一帆千里送归舟。

出笼病鹤孤飞后,回首金笼始欲愁。

(0)
诗词分类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诗人
晁错 班昭 刘恒 刘秀 甄氏 祢衡 刘启 邹阳 班彪 路温舒 戴圣 向秀 鸠摩罗什 左丘明 韩非 庄周 李耳 荀子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